德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的研究团队及其合作者发现,两种固体电解质之间的微粒混合会产生一种名为"空间电荷层"的效应——即在两种材料界面处形成电荷积累。
该发现将推动采用固体电解质的固态电池开发,适用于移动设备和电动汽车等领域。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ACS Energy Letters期刊,并被选为三月刊的封面文章。
研究人员发现,两种固体电解质间的微粒混合会形成图示的"空间电荷层"效应,即在电解质界面处产生电荷积累。
研究共同通讯作者、材料科学与工程助理教授苏来硕博士解释:当两种固体电解质材料接触时,由于化学势差异,带电粒子(离子)会在界面形成积累层。该电荷层能创建离子传输通路,显著降低界面离子迁移阻力。
"这就像调配食谱时,意外发现混合食材的效果优于单独使用任何一种材料,"苏来硕比喻道,"该效应使离子迁移率超越了单一材料的理论极限。"
"该发现为固态电解质设计提供了新思路:通过精选能产生增强离子迁移效应的材料组合,有望开发出高性能固态电池。"
本研究隶属于UTD的BEACONS计划(国家安全的电池与能源商业化推进计划)。该计划于2023年启动,获美国国防部3000万美元资助,旨在开发新型电池技术及制造工艺、提升关键原材料国内供应能力、培养高端产业人才。
BEACONS中心主任、材料科学教授赵炅宰博士(研究共同通讯作者)表示:"固态电池技术是本中心下一代电池化学研究的重点,将为国防无人机等先进电池系统提供性能支撑。"
当前消费电子产品常用的锂离子电池采用易燃液态电解质,存在安全隐患。苏来硕指出:传统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已接近理论极限,而固态电池的能量存储能力可达液态电池的两倍以上,且因不易燃特性更具安全性。
固态电池研发面临的核心挑战在于离子在固态材料中迁移困难。研究团队通过分析氯化锂锆和氯化锂钇固态电解质性能,提出理论解释混合物提升离子活性的机制。
"界面形成了独特的离子传输通道,"苏来硕强调。
研究团队将继续探究界面组成结构与离子电导率提升的内在关联。
其他贡献者包括:论文第一作者、BEACONS博士后研究员王博宇博士;机械工程系周越副教授。合作团队含德州理工大学两位研究人员:共同通讯作者机械工程助理教授Zeeshan Ahmad博士;机械工程博士生Md Salman Rabbi Limon。
Story Source:
Materialsprovided byUniversity of Texas at Dallas. Original written by Kim Horner.Note: Content may be edited for style and length.
Journal Reference:
Boyu Wang, Md Salman Rabbi Limon, Yue Zhou, Kyeongjae Cho, Zeeshan Ahmad, Laisuo Su.1 +1 > 2 Effect Induced by Space Charge in Solid Electrolytes.ACS Energy Letters, 2025; 10 (3): 1255 DOI:10.1021/acsenergylett.4c03398
2025-07-01
2025-07-01
2025-07-01
2025-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