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我们能够突破传统思维的边界,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院长致词

首页 > 科学研究 > 工程科技

基于自供电人工突触模拟人类色觉的技术,结合了仿生光学设计、光电材料创新与神经形态计算架构,其核心在于通过多光谱感知与突触可塑性的协同作用实现颜色信息的动态处理。以下是其关键技术及实现机制的综合分析:#

本站发布时间:2025-07-04 02:10:47
注:部分名称可能翻译不全,如有问题可联系15163559288@163.com

即使高性能智能手机摄像头仍需要依赖多层透镜组,这些透镜组往往构成手机最厚的部分。这种尺寸限制源于传统透镜设计的基本原理——需要足够的厚度来实现光线折射以在传感器上形成清晰图像。

过去十年光学领域的重大突破试图克服这一限制,催生了超构透镜(metalens)这种解决方案。这种平面透镜不仅具备与传统透镜相当的性能,其厚度仅为人发丝直径的1/40(约0.5微米),且无需玻璃材质使得重量显著降低。

这种特殊超表面由纳米级结构(宽度和高度仅为百纳米量级)组成,可精确调控光传播方向。通过优化这些纳米结构的几何参数,研究人员已实现透镜尺寸的跨越式缩减。

当与特殊非线性材料结合时,此类纳米结构还能解锁光的独特性质。例如铌酸锂(LiNbO3)晶体因其突出的二阶非线性系数,成为实现波长转换(如绿光激光器中红外光向可见光转换)的关键材料。这项特性已被广泛应用于光通信领域的电光调制器。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量子电子研究所Rachel Grange教授团队近期在《先进材料》期刊发表的突破性研究,开发出基于铌酸锂的新型超构透镜制造工艺。该方法结合化学合成与纳米工程技术,类似于古登堡印刷术的原理:先将铌酸锂前驱体溶液压印成型,再经600°C热处理形成具有光学非线性特性的晶体结构。这种工艺解决了传统方法加工铌酸锂纳米结构的难题,因其具备重复模具使用特性,特别适合大规模生产。

 

通过该方法制造的铌酸锂超构透镜展现出双重功能:既可像常规透镜聚焦光线,又能通过非线性效应将800纳米红外激光转换为400纳米可见光。这种宽谱波长转换能力突破了传统非线性器件对特定激光波长的依赖,在量子光学、显微成像等领域展现出广阔前景。

安全防伪与显微技术的革新应用

此类超构透镜产生的全息图案可作为高安全性防伪标识:其纳米结构在可见光下不可见,但通过非线性光学响应可实现高可靠性认证。此外,该技术还能简化深紫外光刻设备配置,并为红外传感器提供可见光转换方案。

超构表面(metasurface)作为融合物理、材料与化学的交叉学科前沿领域,其发展潜力仍处于早期阶段。正如Grange教授所言:"我们才刚刚触及这项技术的冰山一角,其低成本特性必将催生更多颠覆性应用"。

Story Source:

Materialsprovided byETH Zurich. Original written by Peter Rüegg.Note: Content may be edited for style and length.

Journal Reference:

Ülle‐Linda Talts, Helena Weigand, Irene Occhiodori, Rachel Grange.Scalable Lithium Niobate Nanoimprinting for Nonlinear Metalenses.Advanced Materials, 2025; DOI:10.1002/adma.202418957

排行榜

备案号:京ICP备2023036195号-1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西路16号2号楼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唐冶绿地汇中心36号楼

电话: 400-635-0567

北前院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