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我们能够突破传统思维的边界,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院长致词

首页 > 科学研究 > 工程科技

激光捕捉风浪的无形之舞

本站发布时间:2025-07-17 07:32:08
注:部分名称可能翻译不全,如有问题可联系15163559288@163.com

长度约1米的短波移动速度低于风速,导致气流分离现象:波峰阻挡风场形成压力差,从而将能量传递给波浪。而长度可达100米的长波移动速度超越风速,通过自身运动产生不同的气流模式。这两种机制在波浪场的不同区域同时作用——这一关键发现为改进大气和海洋模型提供了新视角。

对天气、气候及海洋生物化学的意义

风浪交互作为地球气候系统的核心要素,控制着海气界面的能量、热量及温室气体交换过程,显著影响海洋状态、天气系统与洋流分布。研究团队正开发新型观测系统,旨在以亚毫米级分辨率同步捕获水面下的三维运动特征。首席研究员Buckley指出:"我们的高分辨率观测突破了传统理论框架,首次揭示了距海表数厘米范围内的湍流能量传输机制,填补了以往模型中参数化方案的空白"。

开放海域的突破性成像技术

该研究采用双介质穿透激光系统:绿色激光束激发空气中的水雾粒子散射信号,同步穿透水面揭示波浪微结构。基于粒子图像测速(PIV)与激光诱导荧光(LIF)技术的结合,实现了风速场、溶解氧浓度场与界面变形的同步测量,开创了海洋边界层多物理场耦合观测的新范式。实验系统配置16位深sCMOS相机与高速水泵,在3ms时间分辨率下捕捉到波面变形与氧传递的动态关联机制。

前沿技术支撑可持续发展

亥姆霍兹中心通过构建数字孪生系统,将实验数据与气候模型深度融合,开发出包含海浪破碎湍流、气溶胶传输等多要素的预测平台。其创新的机会平台观测模式(如MS Fridtjof Nansen科考船搭载的TIDAL-HX01系统),实现了旅游船舶同步开展海洋监测与公众科普,大幅降低了高分辨率数据采集成本。该跨学科方法从微尺度湍流机制延伸至大尺度气候模拟,为海岸带韧性建设和碳中和目标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引用文献: 南半球离岸能源时空演变预测模型 风浪耦合机制理论研究 波浪破碎湍流能量耗散观测 海洋监测平台创新应用 亥姆霍兹开放科学平台 海气界面同步测量技术 波面变形与氧传递关联实验 气溶胶-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耦合 铁元素跨介质传输机制

Story Source:

Materialsprovided byHelmholtz-Zentrum Hereon.Note: Content may be edited for style and length.

Journal Reference:

Marc P. Buckley, Jochen Horstmann, Ivan Savelyev, Jeff R. Carpenter.Direct observations of airflow separation over ocean surface waves.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5; 16 (1) DOI:10.1038/s41467-025-61133-1

排行榜

备案号:京ICP备2023036195号-1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西路16号2号楼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唐冶绿地汇中心36号楼

电话: 400-635-0567

北前院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