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辅助干预疗法(EAIs)为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心理创伤和自闭症的患者提供了传统谈话疗法之外的有效选择,这些患者往往难以仅通过语言表达和调节情绪。
在横滨举办的2025年人机交互国际会议(CHI '25)上发布的研究表明,治疗机器人的设计需要具备一定自主性,而非局限于一维化的友好和顺从模式。
布里斯托大学科学与工程学院首席研究员Ellen Weir指出:"当前大多数社交机器人设计追求服从性和可预测性——遵循指令并以用户舒适度为中心。
"我们的研究正在挑战这种固有设计理念。"
在马辅助治疗中,人类通过肢体语言和情绪能量与马匹沟通。当个体处于紧张或失控状态时,马匹会抵抗其指令;当个体保持镇定、思路清晰且自信时,马匹则会积极回应。这种"生命之镜"效应帮助参与者认知并调整情绪状态,从而改善内在心理状态和社交能力。
但该疗法依赖专业训练的治疗马匹和引导人员,导致成本高昂且普及受限。
Ellen进一步阐释:"研究发现治疗机器人不应是被动陪伴者,而应成为类似治疗马的主动协作对象。
"正如马匹只在人类情绪稳定时作出响应,治疗机器人应在用户压力失衡状态下暂缓互动。通过要求情绪调节作为响应前提,这些机器人能够复现马辅助疗法的治疗效果,而非单纯提供安抚。"
这种设计理念可能重塑机器人治疗领域,帮助用户发展自我认知与调节能力,如同马辅助疗法中的生物反馈机制。
除临床治疗外,该原理还可延伸至社交技能训练机器人、情感教练机器人等领域,甚至应用于职场压力管理系统。
核心问题在于机器人能否真实复刻——或至少补充——人兽互动的情感深度。后续研究需探索如何通过机器人行为建立信任机制和情感微调,确保其对心理健康产生实质支持。
Ellen补充道:"当前挑战在于设计能解读人类情绪并动态响应的机器人——如同马匹的直觉反应。这需要情感传感、运动动力学和机器学习技术的突破。
"同时必须考量用机器替代感知生物的伦理影响:机器人能否提供与活体马匹等同的治疗价值?如何确保这种互动符合伦理规范且保持情感真实性?"
Story Source:
Materialsprovided byUniversity of Bristol.Note: Content may be edited for style and leng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