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直接测量关联零点运动
长期以来,这些规律性的零点运动被认为无法直接测量。然而,法兰克福歌德大学及合作机构的研究人员如今在世界最大的X射线激光器——德国汉堡欧洲XFEL上成功实现了这一目标。他们通过向单个分子投射"聚光灯"并拍摄其原子快照,捕捉到"原子之舞",揭示了每个原子的精确运动轨迹。
法兰克福歌德大学核物理研究所及海德堡马克斯·普朗克核物理研究所的蒂尔·扬克教授解释道:"我们工作的激动人心之处在于,我们发现原子并非单独振动,而是遵循固定模式进行耦合振动。我们首次在处于最低能态的单个中型分子中直接测量到这种行为。这种零点运动是一种纯粹的量子力学现象,无法用经典理论解释。"物理学家将这种运动模式称为振动模态。虽然双原子或三原子分子的运动模式相对容易追踪,但对于碘吡啶这类由十一个原子组成的中型分子,情况迅速变得复杂。碘吡啶展现了包含27种不同振动模式的完整运动谱系——从芭蕾到探戈直至民间舞。
"这个实验有漫长的历史,"扬克指出,"我们最初在2019年由丽贝卡·博尔领导的欧洲XFEL测量活动中收集了这些数据,当时的目标完全不同。直到两年后,我们才意识到实际观测到的是零点运动的迹象。突破来自于与汉堡自由电子激光科学中心理论物理同事的合作。特别是伯努瓦·里夏尔和卢德格·因赫斯特提出的新型分析方法,将我们的数据解读提升到全新高度。回顾过去,诸多拼图必须完美契合才能实现这一发现。"
分子爆炸揭示结构奥秘
如何捕捉运动粒子的图像?通过库仑爆炸成像技术,超短高强度X射线激光脉冲触发分子发生受控爆炸,从而生成其结构的高分辨率图像。X射线脉冲击出分子中大量电子,导致带正电的原子相互排斥,在万亿分之一秒内飞散。特殊装置记录碎片撞击的时间和位置,据此重建分子原始结构。这套冷靶反冲离子动量谱仪(COLTRIMS)反应显微镜由歌德大学原子物理团队历经数十年研发完善,格雷戈尔·卡斯蒂尔克博士在其博士工作期间专门为欧洲XFEL定制了该设备。卡斯蒂尔克表示:"目睹设备产出突破性成果让我倍感自豪,毕竟这需要多年筹备与紧密团队协作。"
量子世界的新认知
该结果为量子现象提供了全新洞见。研究者首次能直接观测更复杂分子中零点运动的复杂模式。这些发现证明了法兰克福研发的COLTRIMS反应显微镜的潜力。"我们持续改进方法,已在规划后续实验,"扬克透露,"我们的目标不仅是观测原子之舞,还要捕捉电子之舞——这种运动速度更快且受原子运动影响。借助该设备,我们将逐步创建分子过程的真实短片,这是曾经难以想象的突破。"
Story Source:
Materials provided byGoethe University Frankfurt.Note: Content may be edited for style and length.
Journal Reference:
Benoît Richard, Rebecca Boll, Sourav Banerjee, Julia M. Schäfer, Zoltan Jurek, Gregor Kastirke, Kilian Fehre, Markus S. Schöffler, Nils Anders, Thomas M. Baumann, Sebastian Eckart, Benjamin Erk, Alberto De Fanis, Reinhard Dörner, Sven Grundmann, Patrik Grychtol, Max Hofmann, Markus Ilchen, Max Kircher, Katharina Kubicek, Maksim Kunitski, Xiang Li, Tommaso Mazza, Severin Meister, Niklas Melzer, Jacobo Montano, Valerija Music, Yevheniy Ovcharenko, Christopher Passow, Andreas Pier, Nils Rennhack, Jonas Rist, Daniel E. Rivas, Daniel Rolles, Ilme Schlichting, Lothar Ph. H. Schmidt, Philipp Schmidt, Daniel Trabert, Florian Trinter, Rene Wagner, Peter Walter, Pawel Ziolkowski, Artem Rudenko, Michael Meyer, Robin Santra, Ludger Inhester, Till Jahnke.Imaging collective quantum fluctuations of the structure of a complex molecule.Science, 2025; 389 (6760): 650 DOI:10.1126/science.adu2637
2025-08-21
2025-08-21
2025-08-21
2025-08-21
2025-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