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我们能够突破传统思维的边界,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院长致词

首页 > 科学研究 > 基础科学

宇宙冰中存在的DNA尺度(约2-5纳米)的隐藏晶体结构,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人类对水和生命起源的认知。这类微晶体的发现源于天体化学与材料科学交叉领域的最新进展,其特性可归纳如下:### 一、冰晶结构的颠覆

本站发布时间:2025-07-17 03:50:32
注:部分名称可能翻译不全,如有问题可联系15163559288@163.com
根据最新研究,宇宙中普遍存在的低密度非晶冰(LDA)可能并非完全无序结构,而是包含纳米尺度(约3 nm)的晶态区域。这一发现挑战了传统上对星际冰"完全无序"模型的认知,并通过模拟与实验揭示了以下几点关键进展: --- ### 一、非晶冰的原子级结构新认识 1. **微晶与无序的复合结构** 计算机模拟表明,低密度非晶冰中约20%-25%的区域呈现微晶态,其尺寸接近DNA链宽度(约3 nm)。这种复合结构与X射线衍射实验数据高度吻合,暗示星际冰可能保留了部分液态水的短程有序特征。 2. **结晶过程的历史依赖性** 实验发现,不同方式制备的非晶冰(如蒸气沉积或压缩HDA冰)在再结晶时显示出结构差异。例如,通过升温高密度非晶冰(HDA)生成的晶体中,约15%的分子呈现六方堆叠(类似地球冰Ih),而蒸气沉积冰的六方堆叠比例更高。这表明非晶冰的起源会影响其后续相变行为。 --- ### 二、对宇宙学过程的潜在影响 1. **行星形成与物质输运** 冰作为彗星和行星际尘埃的主要成分,其结构直接影响吸积效率。微晶结构可能通过局部密度差异改变冰的机械性能,进而影响天体碰撞动力学和行星内核形成过程。 2. **生命起源假说的再评估** 若星际冰中存在晶态区域,其分子嵌入能力可能弱于完全非晶态。这对"泛种论"(Panspermia)提出挑战,因为生命前分子(如氨基酸)的保存空间可能受限。不过非晶区域仍可作为有效载体。 --- ### 三、技术应用与材料科学启示 1. **非晶材料的性能优化** 类似玻璃光纤等非晶材料中若存在纳米晶,可能影响其光学特性。研究提出的结构调控方法(如压力梯度冷却)为消除微晶缺陷提供了新思路。 2. **极端环境材料设计** 研究团队2023年发现的中密度非晶冰(MDA)密度接近液态水,这类冰在航天器辐射屏蔽或燃料储存(水解制氢氧)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 ### 四、未解问题与未来方向 - **微晶尺寸与形成机制**:不同星际环境(如恒星形成区与彗星表面)是否导致微晶尺寸分布差异? - **真正完全非晶冰的存在性**:当前实验是否因分辨率限制而遗漏了更细微的结构有序性? - **星际冰的动力学表征**:亟需结合深空探测(如詹姆斯·韦伯望远镜)与实验室模拟,建立冰结构-功能关联图谱。 本研究通过多尺度模拟(分子动力学与能量最小化)与跨学科实验技术(中子衍射、X射线衍射),重新定义了非晶冰的原子图像,为理解宇宙水循环和极端条件下物质行为提供了新范式。

Story Source:

Materials provided by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Note: Content may be edited for style and length.

Journal Reference:

Michael Benedict Davies, Alexander Rosu-Finsen, Christoph G. Salzmann, Angelos Michaelides.Low-density amorphous ice contains crystalline ice grains.Physical Review B, 2025; 112 (2) DOI:10.1103/PhysRevB.112.024203

排行榜

备案号:京ICP备2023036195号-1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西路16号2号楼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唐冶绿地汇中心36号楼

电话: 400-635-0567

北前院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