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迈向实用量子计算机与量子网络的进程中,光子——光的基本粒子——作为室温下快速信息载体展现出诱人前景。光子通常通过微芯片上的波导,或由透镜、反射镜和分束器构成的笨重设备进行控制和诱导进入量子态。光子通过这些光学元件的复杂网络发生纠缠——使其能够并行编码和处理量子信息。但由于进行有效计算或组网所需元件数量庞大且存在缺陷,此类系统的规模化扩展难度众所周知。
能否将所有光学元件压缩成单一、扁平、由亚波长元素构成的超薄阵列,以完全相同的方式控制光,同时大幅减少制造部件数量?
哈佛大学约翰·保尔森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SEAS)的光学研究者们实现了这一目标。由罗伯特·华莱士应用物理学教授兼电气工程系文顿·海斯高级研究员Federico Capasso领导的研究团队,设计出具有纳米级光操纵图案的超表面——这种扁平器件可作为量子光学芯片和装置的极薄升级方案。
该研究发表于《科学》期刊,并获得美国空军科学研究办公室(AFOSR)资助。
Capasso团队证明:单个超表面即可创建复杂的光子纠缠态以执行量子操作——其功能可与配备多种元件的庞大光学设备相媲美。
"我们在解决可扩展性问题上引入了重大技术优势,"研究生兼第一作者Kerolos M.A. Yousef表示,"现在能将整套光学装置微型化为单一超表面,其性能极其稳定且坚固。"
超表面:坚固且可扩展的量子光子处理器
该研究成果暗示:基于超表面的光学量子设备可能实现范式转变——它不再依赖波导、分束器等难以扩展的传统元件或大型光学微芯片,而是利用抗误差超表面提供多重优势:设计无需精密校准、抗扰动性强、成本效益高、制造工艺简单且光学损耗低。广义而言,这项研究开创了基于超表面的量子光学领域,不仅为室温量子计算机和网络开辟道路,还可推动量子传感发展,或为基础科学提供"芯片实验室"功能。
设计能精细调控亮度、相位和偏振等特性的单一超表面面临独特挑战,因为随着光子数量(即量子比特数)增加,数学复杂度急剧上升。每增加一个光子都会引入大量新干涉路径,在传统装置中这将要求分束器和输出端口数量呈指数级增长。
超表面设计的图论方法
为驾驭复杂性,研究者借助称为图论的数学分支——该理论用点与线表示连接和关系。通过将纠缠光子态表示为多点连线网络,他们能直观判断光子间如何干涉,并预测实验效果。图论虽在特定量子计算和量子纠错中应用,但此前鲜少用于超表面的设计和操作。
该论文与Marko Loncar实验室合作完成,其团队专精量子光学与集成光子学,提供了关键的专业知识和设备支持。
"这种方案令我振奋,它能高效扩展光学量子计算机和网络——相比超导体或原子等其他平台,可扩展性一直是光学方案的最大瓶颈,"研究科学家Neal Sinclair指出,"该研究还为理解、设计和应用超表面(特别是生成与控制量子光)提供了新视角。借助图论方法,超表面设计与光学量子态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同一事物的两面。"
研究获得包括AFOSR(资助号FA9550-21-1-0312)在内的联邦资金支持,所有工作均在哈佛大学纳米系统中心完成。
Story Source:
Materialsprovided byHarvard John A. Paulson School of Engineering and Applied Sciences.Note: Content may be edited for style and length.
Journal Reference:
Kerolos M. A. Yousef, Marco D’Alessandro, Matthew Yeh, Neil Sinclair, Marko Loncar, Federico Capasso.Metasurface quantum graphs for generalized Hong-Ou-Mandel interference.Science, 2025; 389 (6758): 416 DOI:10.1126/science.adw8404
2025-08-01
2025-08-01
2025-08-01
2025-08-01
2025-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