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我们能够突破传统思维的边界,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院长致词

首页 > 科学研究 > 基础科学

哈勃望远镜捕捉到一次罕见的剧烈恒星碰撞

本站发布时间:2025-08-21 22:15:30
注:部分名称可能翻译不全,如有问题可联系15163559288@163.com

白矮星是恒星耗尽燃料后坍缩遗留的致密核心。它们通常具有地球般大小的体积,质量却相当于太阳的一半,由碳氧内核构成,表层覆盖氦和氢。虽然白矮星在宇宙中很常见,但具有极高质量(超过太阳质量)的白矮星却极为罕见且充满谜团。

在8月6日发表于《自然·天文学》的论文中,华威大学天文学家报告了对130光年外一颗已知高质量白矮星WD 0525+526的研究。该白矮星质量比太阳大20%,被视为"超大质量"天体,其形成机制尚未完全明晰。

此类白矮星可能由大质量恒星坍缩形成。然而,哈勃太空望远镜的紫外数据显示,WD 0525+526存在微量碳元素从其核心上升至富氢大气层——表明该白矮星并非起源于单颗大质量恒星。

"在可见光波段(人眼可感知的光线),WD 0525+526看起来只是颗质量较大但普通的白矮星,"论文第一作者、华威大学研究员斯内哈拉塔·苏哈博士表示,"但通过哈勃的紫外观测,我们检测到了光学望远镜无法识别的微弱碳特征。"

"在大气层中发现微量碳是确凿证据,表明这颗大质量白矮星很可能是两颗恒星碰撞合并的遗迹。这也说明可能存在更多类似的合并残骸,伪装成普通的纯氢大气白矮星。唯有紫外观测才能揭示其真面目。"

通常氢氦层会像屏障般包裹白矮星内核,将碳等元素深藏其中。当双星合并时,氢氦层会在恒星结合过程中几乎完全燃尽。合并后的单一恒星形成极薄的外层,无法阻止碳元素上浮至表面——这正是WD 0525+526呈现的现象。

 

共同第一作者、华威大学天文学与天体物理组华威奖研究员安托万·贝达尔指出:"我们测得该恒星的氢氦层厚度仅为典型白矮星的百亿分之一。这些层应在合并过程中剥离,使得碳元素如今得以显现在表面。"

"但该残骸仍具特殊性:其表面碳含量比其他合并残骸低约十万倍。低含碳量加上恒星的高温(近太阳温度的4倍),说明WD 0525+526处于合并后演化的更早阶段。此发现有助于深化对双星系统命运的理解,这对超新星爆发等相关现象至关重要。"

更令人费解的是碳元素如何能在这颗高温恒星表面显现。其他合并残骸演化时间更长,温度低至足以通过对流将碳带至表面。但WD 0525+526温度过高无法发生该过程。研究团队首次在白矮星中发现名为"半对流"的微妙混合机制,促使微量碳元素缓慢上升至富氢大气层。

"在单颗白矮星中找到确凿的合并证据实属罕见,"负责本次哈勃观测数据的华威大学物理系鲍里斯·甘西克教授补充道,"但紫外光谱能在碳元素尚不可见于光学波段时,提供早期探测能力。由于地球大气阻挡紫外线,此类观测必须借助太空设备,目前仅哈勃望远镜可完成此任务。"

"哈勃刚迎来35周年,虽仍高效运转,我们亟需规划建造最终接替它的新型太空望远镜。"

随着WD 0525+526持续演化冷却,预计将有更多碳元素随时间推移浮现表面。此刻其紫外辉光为恒星合并后最早阶段提供了罕见观测窗口,并为双星系统如何终结生命确立了新基准。

Story Source:

Materials provided byUniversity of Warwick.Note: Content may be edited for style and length.

Journal Reference:

Snehalata Sahu, Antoine Bédard, Boris T. Gänsicke, Pier-Emmanuel Tremblay, Detlev Koester, Jay Farihi, J. J. Hermes, Mark A. Hollands, Tim Cunningham, Seth Redfield.A hot white dwarf merger remnant revealed by an ultraviolet detection of carbon.Nature Astronomy, 2025; DOI:10.1038/s41550-025-02590-y

排行榜

备案号:京ICP备2023036195号-1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西路16号2号楼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唐冶绿地汇中心36号楼

电话: 400-635-0567

北前院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