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我们能够突破传统思维的边界,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院长致词

首页 > 科学研究 > 基础科学

火星沙地中冻结的奇异涟漪状结构或藏人类生存关键线索

本站发布时间:2025-08-30 16:00:05
注:部分名称可能翻译不全,如有问题可联系15163559288@163.com

在完成对“西港”(Westport)区域粘土层与含橄榄石岩层接触面的调查后,“毅力号”火星车再次向南行进。此前,探测器曾尝试爬坡探访名为“米德托雅”(Midtoya)的新岩石露头。然而陡峭的斜坡加之遍布砾石碎岩的土壤导致行车受阻,经过数次尝试后,任务组决定返回平坦区域。值得庆幸的是,这次行动并非徒劳无功——火星车成功采集了富含球状体的新岩石数据,这些被认为是从“米德托雅”滚落至坡底的岩石中,包含引发网络热议的女巫帽状/头盔形岩石“霍恩弗莱亚”(Horneflya)。

近期,“毅力号”对名为“克尔拉古纳”(Kerrlaguna)的区域展开探测,该处陡坡过渡至一片巨型波纹区:这些由风力搬运形成的大型沙丘高达1米(约3英尺)。科学团队决定在此实施微型观测计划以详细研究其特征。为何如此关注?虽然探测器通常着眼于研究记录在古老岩石中的火星远古历史,但我们对现代火星环境仍有许多未知。

约十年前,“毅力号”的前任“好奇号”曾在盖尔陨石坑底的"纳米布沙丘"(Namib Dune)研究过活跃沙丘,并拍摄了令人难忘的自拍照。但较小的巨型波纹——尤其是布满尘埃、明显不再活动的类型(如“克尔拉古纳”)——在火星表面同样普遍存在。这些古老的静态地形特征或能揭示风与水在现代火星表面作用机制的新线索。

抵达数处非活跃巨型波纹附近后,“毅力号”运用超级相机(SuperCam)、桅杆相机(Mastcam-Z)及火星环境动力学分析仪(MEDA)进行系列测量,旨在分析周边环境特征、沙粒尺寸与化学成分,以及随时间可能形成的盐质结壳。

除深化对火星环境的认知外,记录这些潜在资源有助于为宇航员探索红色星球之日做准备——届时他们将需要利用火星土壤中的资源维持生存。本次在“克尔拉古纳”的探测有望为后续任务奠定基础:火星车将沿行进路线继续前往“沙姆湖”(Lac de Charmes),在更广阔的大型底形区域实施全面观测计划。

作者:梅丽莎·赖斯,西华盛顿大学行星科学教授

Story Source:

Materialsprovided byNASA.Note: Content may be edited for style and length.

排行榜

备案号:京ICP备2023036195号-1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西路16号2号楼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唐冶绿地汇中心36号楼

电话: 400-635-0567

北前院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