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研究将波拉纳的光谱数据与贝努和龙宫样本的航天器及实验室数据进行比对,发现它们在近红外光谱上存在足够相似性,足以支持三者源自同一母体小行星的理论。
"我们相信在太阳系形成早期,大型小行星碰撞碎裂形成了'小行星家族',波拉纳是其中现存的最大天体,"该研究主要作者、西南研究院(SwRI)的安尼西娅·阿雷东多博士表示。"理论推测该碰撞的残余不仅形成了波拉纳,也造就了贝努和龙宫。为验证该理论,我们开始观测这三个天体的光谱并相互比对。"
阿雷东多及其团队申请使用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的观测时间,通过聚焦近红外和中红外波段的两种光谱仪器观测波拉纳。随后她将该数据与两次不同太空任务采集的龙宫和贝努实体样本光谱数据进行比对。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的隼鸟2号探测器于2018年抵达龙宫,其采集样本于2020年末返回地球;美国宇航局的OSIRIS-REx探测器于2020年抵达贝努,样本于2023年末返回地球。
贝努和龙宫被归类为近地小行星,因其运行轨道位于火星轨道内侧;但二者对地球均不构成威胁,最近抵达点分别距地球约300万公里和160万公里。相较于波拉纳,贝努和龙宫体积较小:贝努直径约500米(相当于帝国大厦高度),龙宫体积约为贝努两倍,而波拉纳直径约53公里,体积远超二者。科学家认为木星引力将贝努和龙宫推离了靠近波拉纳的原轨道。
"光谱相似度足够高,我们有信心确认这三个小行星可能源自同一母体,"阿雷东多表示。
研究团队指出小行星光谱数据存在差异,但不足以推翻它们具有共同起源的假说。
"自可能形成它们的撞击事件后,波拉纳、贝努和龙宫在太阳系中经历了不同的演化历程,"论文合著者、西南研究院的特雷西·贝克尔博士解释道。"贝努和龙宫当前比波拉纳更靠近太阳,因此其表面可能更易受太阳辐射和粒子影响。"
"此外,波拉纳可能比贝努和龙宫更古老,因而暴露在微陨石撞击环境中的时间更长,"贝克尔补充道。"这也可能改变其表面特性,包括成分构成。"
Story Source:
Materialsprovided bySouthwest Research Institute.Note: Content may be edited for style and length.
Journal Reference:
Anicia Arredondo, Tracy M. Becker, Maggie M. McAdam, Andrew S. Rivkin, Stephanie Jarmak, Ian Wong.JWST Spectroscopy of (142) Polana: Connection to NEAs (101955) Bennu and (162173) Ryugu.The Planetary Science Journal, 2025; 6 (8): 195 DOI:10.3847/PSJ/ade395
2025-08-30
2025-08-30
2025-08-30
2025-08-30
2025-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