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奈尔大学的一项新研究发现,人们可能会从我们的社交媒体帖子中对我们形成不准确的印象。该研究首次基于在线帖子调查了人们对我们性格的看法。
对脸书状态更新的分析发现,观众对作者各种性格特征的看法与作者的自我认知之间存在巨大差异。
例如,观众对脸书用户的平均评价比用户对自己的评价更低自尊、更自我。
研究人员发现,除了文本之外,包含照片、视频或链接的状态更新比只有文本的状态更新更有助于进行更准确的评估。
他们说,总的来说,这项研究揭示了网络受众试图从孤立的共享信息片段中了解我们是谁的动态过程,共同构建了我们的数字身份。
文化与认知实验室主任、心理学教授王琦说:“人们在社交媒体上根据我们发布的内容对我们形成的印象可能与我们看待自己的方式不同。”
“我们是谁与人们对我们的看法之间的不匹配可能会影响我们在网上的联系能力以及参与社交媒体互动的好处。”
王是《网络上的自我:当意义建构外包给网络受众》一书的主要作者PLOS一号.
先前的研究侧重于从个人网站(如博客或在线个人资料)收集的对性格特征的看法,发现读者可以准确评估这些看法。
康奈尔大学的研究人员认为,他们的研究是第一次通过社交媒体用户的帖子调查观众对他们的看法。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用户在与他们可能只知道一点或有时根本不知道的“朋友”互动时,通常不会分享连贯的个人叙述。
有趣的是,研究发现,脸书状态更新产生的用户认知与离线环境中关于性别和种族的文化规范一致——即使观众对他们的身份一无所知。
例如,女性脸书用户被认为比男性用户更外向,这与女性在外向性方面得分更高的普遍发现一致。
王说,与亚洲用户相比,白人用户被认为更外向、更自尊。亚洲用户的文化更强调谦虚。
“我们按照我们的文化框架展示自己,”她说,“其他人可以通过我们帖子的意义来辨别我们的‘有教养的人’。”
这些学者表示,未来的研究应该探索这种“外包的意义制造过程”,使用更大样本的帖子,并在Instagram和X(原名Twitter)等其他流行平台上进行。
王说,这些发现可以帮助开发者设计界面,让人们最真实地表达自己。
她说,对用户来说,在社交媒体上对自己身份的误解可能不会造成直接伤害,但可能会阻碍他们培养良好沟通和关系的努力。
“如果人们对我们的看法与我们的真实身份或我们希望被人看到的样子大相径庭,”王说,“这可能会破坏我们的社会生活和福祉。”
2024-03-12
2024-03-12
2024-03-12
2024-03-12
2024-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