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核子研究中心LHCb合作项目的物理学家团队发现,随着底夸克存在的环境密度的增加,它们更有可能存在于重子中,而不是介子中。在他们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的论文中,该小组描述了对质子与质子碰撞中b夸克产生的研究
夸克是携带分数电荷的亚原子粒子,被认为是强子的组成部分。先前的研究表明,它们不能单独存在——理论表明,它们在介子中以成对或重子中以三重态共存。在这项新的研究中,瑞士的研究小组发现,随着粒子密度的增加,底夸克更可能存在于重子中,而不是介子中
底夸克是带有–1/3e电荷的重夸克,它们也以相对较慢的速度转变为质量较低的夸克,是粒子物理标准模型中质量第二大的夸克。也许更值得注意的是,它们被认为是希格斯玻色子的衰变产物
在大型强子对撞机的工作中,研究人员正在研究几年来将质子粉碎在一起的数据,其中包括释放的粒子的特征。更具体地说,他们研究了单个底夸克产生B0介子和A0b重子的速率,并测量了碰撞后它们产生速率的变化
他们发现,与B0介子相比,A0b重子在两个事件中增加:电荷粒子增加或横向动量减少。他们发现的趋势表明,密度的程度对附近底夸克存在的可能性有影响
更具体地说,密度越大,底部夸克就越有可能位于重子而不是介子之间,这代表了聚结的进一步证据,即夸克在以某些方式碰撞在一起时结合在一起。他们指出,这一发现违背了夸克固结与环境无关的理论
More information: R. Aaij et al, Enhanced Production of Λb0 Baryons in High-Multiplicity pp Collisions at s=13 TeV,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2024). DOI: 10.1103/PhysRevLett.132.081901
Journal information: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2024-03-12
2024-03-12
2024-03-12
2024-03-12
2024-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