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解剖学系主导并发表于《皇家学会学报B辑》的新研究,以新西兰斑点鱼(又称paketi)为研究对象,这种鱼类在成年期能因社会等级变化而从雌性转变为雄性。
研究发现,当群体中的优势鱼被移走后,性别转换过程几乎立即开始。
论文第一作者、解剖学系博士生海莉·奎特莫斯表示,虽然完整的性别转换需要数周,但排名第二的鱼只需几分钟就能利用权力真空展现支配行为。
"攻击行为(称为'冲刺')表现为优势鱼快速游向从属个体,"她解释道。
"有时优势鱼会与从属鱼发生肢体接触,包括撕咬其尾部和鱼鳍部位。这些攻击行为通常会引发从属鱼迅速逃离优势鱼。"
尽管她预计移除优势鱼后一小时内能观察到行为变化,但实际变化速度仍令她惊讶。
"在多个水族箱中,排名第二的鱼在优势鱼被移除后几分钟内就表现出更强的攻击性。"
她特别指出,斑点鱼雌变雄过程中表现的支配行为,并不等同于从典型"雌性"到"雄性"行为的转变——例如小丑鱼等变性鱼种就是从雄性转变为更具支配力的雌性。
研究人员观察到,斑点鱼根据体型形成线性等级制度,体型较大者支配较小个体。
他们试图确定当机会出现时,等级制度中哪些鱼更可能改变性别。
结果显示体型较大、地位较高的鱼更容易变性,而当社会等级被打乱时,地位较低的鱼能迅速改变行为抓住新机遇。
研究还深入探讨了斑点鱼社交互动的神经机制,发现鱼脑中的社会决策网络与确立支配地位高度相关。
获得支配地位的鱼与其他等级个体相比,该神经网络存在显著差异。
负责神经生物学研究的卡吉·卡姆斯特拉博士表示,这些发现为理解鱼类社会行为与神经过程的复杂互动提供了宝贵见解。
"研究同时凸显了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塑造的重要性,揭示了社会行为的进化历程以及大脑机制适应社会变化的灵活性。
"该成果对理解其他物种(包括人类)的社会动态具有更广泛的启示意义。"
这些发现可应用于其他以社会支配地位为常见变性诱因的鱼类,对水产养殖和开放水域渔业具有潜在价值——例如新西兰蓝鳕鱼等许多具有商业价值的鱼种都属于变性鱼类。
Story Source:
Materialsprovided byUniversity of Otago.Note: Content may be edited for style and length.
Journal Reference:
Haylee M. Quertermous, Kaj Kamstra, Chloe A. van der Burg, Simon Muncaster, Erica Todd, Christine L. Jasoni, Culum Brown, Neil Gemmell.Behavioural and neural correlates of social hierarchy formation in a sex-changing fish.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2025; 292 (2046) DOI:10.1098/rspb.2024.2097
2025-08-16
2025-08-16
2025-08-16
2025-08-16
2025-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