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山甲是全球遭盗猎最严重的野生哺乳动物。这种独居的食蚁兽体型约如家猫*,其珍贵的角质鳞片是传统中药的重要原料。
现存八种穿山甲均被IUCN红色名录列为受威胁物种,其中三种亚洲穿山甲被评估为极危级别。
随着亚洲穿山甲数量锐减,尼日利亚向亚洲的穿山甲鳞片出口激增。尽管猎杀穿山甲在尼日利亚属非法行为,这个西非国家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穿山甲制品非法贸易枢纽。
然而《自然·生态与演化》期刊最新研究表明,尼日利亚约98%的穿山甲被捕杀主要出于食用目的,其中约三分之二的鳞片被直接丢弃。
剑桥大学领衔的研究团队在2020至2023年间,收集了尼日利亚克罗斯河森林地区33个地点逾800名猎人与贸易商的数据。保护主义者估算该地区年均约2.1万只穿山甲遭猎杀。
近97%的穿山甲是在常规狩猎中"偶获"而非专门猎取,98%以食用为主要目的。约71%被猎人自行食用,27%作为食材在当地流通。
令人意外的是,尽管鳞片具有国际流通价值,约70%被废弃,仅不足30进入交易渠道。但研究发现,在尼日利亚本地市场,单只穿山甲的肉价可达鳞片的3-4倍。
论文第一作者、剑桥大学动物学系博士查尔斯·埃莫戈尔指出:"尼日利亚港口查获的数吨鳞片造成国际需求驱动盗猎的假象。但在克罗斯河森林——尼日利亚最大穿山甲栖息地的实地调查显示,食用需求才是主要猎杀动机。"
现任施密特科学学者的埃莫戈尔补充:"专门针对穿山甲的狩猎几乎不存在。多数穿山甲死于无差别狩猎,约三分之一是务农时的意外捕获。它们遇险蜷缩的防御机制反而方便了捕捉。"徒手捕捉是最常见的猎获方式。
埃莫戈尔强调,虽然传统医药市场加剧了非洲穿山甲衰退(其早期研究显示2010-2021年尼日利亚截获的鳞片相当于80万只穿山甲),但西非对穿山甲的利用早于亚洲贸易兴起。
在尼日利亚部分地区,穿山甲肉被视为滋补佳品,常供给孕妇以祈分娩强健婴儿。研究团队开展的"适口性"调查显示,三种主要非洲穿山甲在近百种当地食用动物中评分最高(平均近9分/10分),巨地穿山甲更居美味榜首。
"穿山甲面临多重致命威胁,"埃莫戈尔解释,"它们易被捕猎、繁殖缓慢、肉质鲜美,还被误认为具有药用价值。加之森林栖息地持续破坏。"
埃莫戈尔2021年创立国际组织Pangolino,集结志愿者与科学家保护这一濒危物种。他指出针对食用需求的干预政策成本可能低于管控国际鳞片贸易。
具体措施包括反盗猎巡逻和社区食品安全计划。通过Pangolino,埃莫戈尔正在尼日利亚东南部四个社区试点"禁猎奖励"地方法规。
合著者安德鲁·巴尔姆福德教授强调:"有效保护方案必须基于真实的猎杀动机研究。"
尽管研究聚焦尼日利亚,但喀麦隆、加蓬等国的数据呈现相似模式,暗示这可能是非洲大陆的普遍现象。
在克罗斯河国家公园边缘长大的埃莫戈尔,童年仅见过死亡穿山甲,直至二十五岁才首次邂逅活体。"失去穿山甲意味着断送8000万年进化史,"他动情地说,"这是唯一有鳞片的哺乳动物,其祖先与恐龙同期存在。"
该研究由剑桥大学、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穿山甲保护联盟等国际机构联合完成。
附注:
*白腹穿山甲等非洲品种体型近似家猫,而巨地穿山甲体重可达30公斤。
Story Source:
Materialsprovided byUniversity of Cambridge.Note: Content may be edited for style and length.
2025-08-16
2025-08-16
2025-08-16
2025-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