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宇航局的帕克太阳探测器在去年末创纪录地近距离飞掠太阳时,从太阳大气层内部拍摄了令人惊叹的新图像。这些最新发布的图像——拍摄距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太阳——正帮助科学家更好地理解太阳对整个太阳系的影响,包括可能影响地球的事件。
"帕克太阳探测器再次将我们带入这颗最近恒星的动态大气层,"美国宇航总部科学任务理事会副局长尼基·福克斯表示,"我们正在亲眼目睹对地球构成威胁的空间天气的起源,而不仅仅是依靠模型。这些新数据将极大提升我们预测空间天气的能力,确保宇航员安全并保护地球及整个太阳系的技术设备。"
帕克太阳探测器于2024年12月24日启动最近一次太阳抵近任务,距离太阳表面仅380万英里飞行。当它在近日点前后数日掠过被称为日冕的太阳外层大气时,使用包括广角日球成像仪(WISPR)在内的科学仪器采集了数据。
新的WISPR图像揭示了日冕和太阳风——太阳持续释放的带电粒子流以狂暴之势横扫太阳系。太阳风在太阳系中扩张并产生广泛影响,与太阳物质爆发及磁流共同作用,可引发极光、剥离行星大气层,并引发可能瘫痪电网和影响地球通信的感应电流。理解太阳风的影响始于追溯其在太阳的起源。
这些图像使科学家能近距离观察太阳风离开日冕后的动态。图像显示了太阳磁场方向由北向南翻转的重要边界——日球层电流片,并首次以高分辨率记录了多次日冕物质抛射(CMEs)的碰撞过程。日冕物质抛射作为空间天气的关键驱动因素,其合并过程会影响粒子加速轨迹预测。
"在这些图像中,我们看到CMEs实质上是层层堆积,"约翰霍普金斯应用物理实验室WISPR首席科学家安吉洛斯·沃里达斯解释说,"这帮助我们解析CMEs的合并机制,这对空间天气预报至关重要。"CMEs碰撞可能改变其轨迹,合并过程还会加速带电粒子并混合磁场,增加对宇航员、卫星及地面技术的威胁。
聚焦太阳风起源
1958年,著名日球物理学家尤金·帕克首次提出太阳风理论。帕克太阳探测器(2018年发射)以前所未有的近距离观测验证了该理论,发现了日冕边界的不规则性及太阳表面磁漏斗结构产生的"折返磁场"现象。2024年科学家宣布,这类磁场折返现象正是高速太阳风的部分动力来源。
当探测器在2021年首次进入距日表800万英里的日冕时,发现日冕边界比预期更复杂。目前380万英里的最近距离观测显示,慢速太阳风(速度仅为220英里/秒)可能源自冕流区(连接太阳活动区的大型磁环结构),而阿尔芬波风则与冕洞相关。探测器计划在2025年9月15日进行下一次抵近观测以验证该理论。
解析慢速太阳风
慢速太阳风具有两倍于高速风的密度和更强的多变性,其与高速风的相互作用可能在地球引发堪比CMEs的中等强度磁暴。帕克探测器的观测确认了慢速太阳风存在两种类型:具有小尺度磁场折返的阿尔芬波型,以及磁场稳定的非阿尔芬波型。科学家推测前者源自冕洞周边,后者则与冕流结构相关。
"关于太阳风如何产生并挣脱太阳强大引力的核心问题仍未解决,"项目科学家努尔·拉瓦菲表示,"但通过帕克探测器,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揭示这些粒子流的起源和演化机制。"目前科学界虽未达成最终结论,但持续获取的新数据正不断推进这一领域的研究。
Story Source:
Materialsprovided byNASA. Original written by Mara Johnson-Groh.Note: Content may be edited for style and leng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