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这些体征大多与人体活动量直接相关,步行成为帮助老年人提升整体健康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并延长独立生活能力的特别有效方式。
但一个普遍问题依然存在:老年人需以多快速度步行才能获得实质性益处?传统上采用"交谈测试"指导步行强度:鼓励人们以难以歌唱但仍可舒适交谈的步速行走。然而该方法主观性强且难以统一应用。
芝加哥大学医学院研究人员主导的新研究发现:对于体质虚弱或存在虚弱风险的老年人,以比日常步速每分钟增加14步的速度行走,可显著改善身体机能。在第二项研究中,团队开发并测试了一款智能手机应用,旨在精确测量步行速度,便于将此有益实践融入日常生活。
为何研究步行速度?
步频——即每分钟步数——是衡量步行强度的直观实用指标。芝加哥大学医学院麻醉医师Daniel Rubin医学博士因其评估老年手术患者的临床经验而对步频产生研究兴趣。
"老年群体面临较高手术相关并发症风险,"他表示,"传统上手术团队依赖身体功能问卷进行患者风险分层,但我认为必有方法可建立更客观的评估指标。"
更快步速更益健康
通过对随机对照试验的二次分析,Rubin及其同事研究了被归类为虚弱或虚弱前期的老年受试者。参与者在退休社区内参加结构化步行计划,由临床研究人员指导评估,并通过大腿佩戴设备测量步频。一组被要求"在安全前提下尽可能快走",另一组保持日常舒适步速。
研究结果显示出明确益处:步频比日常速度每分钟提升至少14步(约达每分钟100步)的组群,在标准化测试中步行距离显著延长,身体机能获得实质改善。
"未经历衰弱的人难以想象,能够去杂货店购物而不觉疲惫,或外出时无需中途坐下休息,这些改变带来的影响有多么巨大,"Rubin强调。
直观步行应用
基于这些发现,Rubin团队创建了名为"步行测试"的智能手机应用,专为精确测量步行步频设计。
"我们未必信任手机内置分析功能,"Rubin解释,"因此开发的应用采用创新开源方法分析手机测量数据,引导用户积极参与简短的标准步行测试,确保测量准确性。"
验证测试表明该应用计步精度优异,与研究级专业加速计数据高度吻合。Rubin指出步行测试应用除精确性外,更注重可及性与用户友好性。
"我们力求最大限度降低使用门槛,让老年人无需额外设备即可轻松操作,"他表示,"最需要帮助的人群往往最缺乏起步条件。"
日常生活实用建议
该研究强调步行作为可广泛开展且具显著健康效益的锻炼方式。
"即使随意步行对研究参与者也有积极影响,"Rubin说。但对于能力允许者,适度提升步速可获得更大收益。
若以步频指导步行强度,首先测量日常每分钟步数建立基准值。在此基础上尝试小幅提速,找到既保持舒适又更轻快的节奏。
为维持稳定提升的步频,Rubin建议使用节拍器应用配合步伐节奏。尽管研究团队开发的步行测试应用尚未公开,节拍器应用作为简易替代方案,可帮助步行者保持步速并追踪长期进展。
这些方法有助于将快节奏步行融入日常生活,为期望年老时保持更健康、更独立状态的人群提供简易有效的策略。
Story Source:
Materials provided byUniversity of Chicago Medical Center.Note: Content may be edited for style and length.
Journal References:
Daniel S. Rubin, Anthony Hung, Emi Yamamoto, Donald Hedeker, David E. Conroy, Megan Huisingh-Scheetz, Jennifer S. Brach, Nancy W. Glynn, Margaret K. Danilovich.Walking cadence as a measure of activity intensity and impact on functional capacity for prefrail and frail older adults.PLOS One, 2025; 20 (7): e0323759 DOI:10.1371/journal.pone.0323759Daniel Steven Rubin, Marcin Straczkiewicz, Emi Yamamoto, Maria Lucia L. Madariaga, Mark Ferguson, Jennifer S. Brach, Nancy W. Glynn, Sang Mee Lee, Margaret Danilovich, Megan Huisingh-Scheetz.A Smartphone Application to Measure Walking Cadence before Major Abdominal Surgery in Older Adults.Digital Biomarkers, 2025; 9 (1): 113 DOI:10.1159/000545982
2025-08-01
2025-08-01
2025-08-01
2025-08-01
2025-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