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营养科学副教授克里斯蒂娜·彼得森(Kristina Petersen)领导的一项新研究发现,夜间食用开心果会影响糖尿病前期成人的肠道细菌。彼得森指出,尽管这些发现的潜在治疗意义尚不明确,但它们可能对致力于改善代谢健康的人群具有重要意义。
该研究结果发表在《当代营养学进展》(Current Developments in Nutrition)期刊上,表明用开心果替代传统的碳水化合物睡前零食可能重塑肠道微生物群。该团队先前的研究证明,开心果对血糖的影响相当于15至30克碳水化合物。
"对糖尿病前期患者的常规饮食建议是睡前摄入含15至30克碳水化合物的零食,以帮助调节夜间和清晨血糖水平,"该研究第一作者特伦斯·赖利(Terrence Riley)解释道,他在宾州州立大学获得营养科学博士学位,现任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博士后研究员。"例如可食用一至两片全麦面包。"
研究人员观察到,连续12周每晚食用约57克(2盎司)开心果的人群,其粪便微生物群落特征显著区别于摄入15-30克碳水化合物零食的对照组。特定细菌种群——包括产生丁酸等有益短链脂肪酸的"好"细菌罗氏菌属(Roseburia)和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成员——在食用开心果后丰度显著增加。
彼得森表示,丁酸盐作为结肠细胞的主要能量来源,有助维持肠道屏障功能并支持抗炎过程。
"开心果似乎能显著改变糖尿病前期成人的肠道微生态,尤其作为夜间零食食用时,"彼得森强调。"这些微生物群变化可能带来其他长期健康益处——或可延缓2型糖尿病发展进程,降低全身炎症反应——我们希望在后续研究中深入探索。"
本研究纳入51名糖尿病前期成人,分两个12周阶段进行,期间设间歇期以避免试验阶段间的相互影响。最终所有受试者均完成两种饮食方案。研究人员采用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对粪便样本进行分析,该技术可通过遗传构成对细菌进行分类。
彼得森指出,食用开心果的参与者体内多个与不良代谢结果相关的菌群水平也有所降低。
"布劳特氏菌(Blautia hydrogenotrophica)——其代谢产物可能在血液中积聚并损害心肾健康——在食用开心果后水平下降,"彼得森说明。"分解开心果等食物中有益抗氧化化合物的黄酮分解真杆菌(Eubacterium flavonifractor)水平也同步降低。"
彼得森补充称,本研究的优势在于采用随机交叉临床试验设计——所有受试者以随机顺序接受两种干预措施。通过让每位参与者先后进入开心果组和标准护理组,该设计能更精准解析特定食物对肠道微生物群的影响机制。
彼得森表示,尽管研究证实了肠道菌群变化,但这些改变是否直接转化为健康改善仍需进一步探索。
本研究由宾州州立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助理教授乔丹·比桑齐(Jordan Bisanz)、宾州州立大学营养科学荣誉教授彭妮·克里斯-埃瑟顿(Penny Kris-Etherton)、Wright Labs有限责任公司贾斯汀·赖特(Justin Wright),以及朱尼亚塔学院的蕾吉娜·拉门德拉(Regina Lamendella)、陈杰里米(Jeremy Chen See)和卡努希·卡纳尼(Khushi Kanani)共同完成。
研究资金来自美国开心果种植者协会、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国家促进转化科学中心通过宾州州立大学临床与转化科学研究所提供的资助,并获朱尼亚塔学院及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额外支持。试验注册于ClinicalTrials.gov(NCT04056208)。
宾州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致力于解决影响本州、全国乃至全球人民健康、安全和生活品质的现实问题。
数十年来,联邦科研资助持续推动创新变革,强化国家安全、提升产业竞争力、巩固经济实力。近期联邦经费削减正威胁这一发展进程。
Story Source:
Materialsprovided byPenn State.Note: Content may be edited for style and length.
2025-08-01
2025-08-01
2025-08-01
2025-08-01
2025-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