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彻斯特大学研究人员联合工业界,通过高分辨率三维地震(声波)成像技术,结合数百口钻井的数据与岩样,识别出大量下沉的沙丘构造——部分宽达数公里——这些沙丘向下沉降时,取代了下方更古老、更轻质且更松软的沉积物。
这导致了地层倒置现象——即年轻岩石通常覆盖在古老岩层之上的常规地质顺序发生了大规模逆转,其规模前所未见。
虽然此前在小尺度上观察到过地层倒置,但曼彻斯特团队发现的这些被命名为"沉积体"的结构,是目前为止该现象的最大规模实例。
这项发表于《通讯-地球与环境》期刊的发现,挑战了科学家对地下构造的认知,可能对碳封存产生重要影响。
论文通讯作者、曼彻斯特大学的Mads Huuse教授表示:"这一发现揭示了我们从未见过如此规模的地质过程。我们观察到致密砂体沉入较轻沉积物中,后者则浮至砂体顶部,完全颠覆了常规地层序列,在海底形成了巨型丘状构造。"
科学家认为这些沉积体形成于数百万年前的中新世晚期至上新世时期,当时地震或地下压力的突变可能导致砂体液化,并通过海底天然裂缝下沉。这一过程取代了下方更具孔隙但坚硬的"软泥筏"(主要由微观海洋化石构成,由收缩裂缝结合),使其上浮。研究人员将这些较轻的抬升构造命名为"浮升体"。
该发现有助于科学家更准确预测油气藏位置,以及评估地下二氧化碳封存的安全性。
Huuse教授指出:"这项研究揭示了流体与沉积物在地壳中以出人意料的方式运移的过程。理解沉积体的形成机制,可能彻底改变我们对地下储层、封闭性及流体运移的评估方式——这些对碳捕集与封存都至关重要。"
目前该团队正致力于记录该过程的其他实例,并评估其如何具体影响我们对地下储层和封闭层段的理解。
Huuse教授补充道:"如同许多科学发现一样,这个新模型既有质疑之声,也不乏支持者。其普适性程度有待时间与进一步研究验证。"
本研究成果已发表于《通讯-地球与环境》期刊。
Story Source:
Materialsprovided by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Note: Content may be edited for style and length.
Journal Reference:
Jan Erik Rudjord, Mads Huuse.Km-scale mounds and sinkites formed by buoyancy driven stratigraphic inversion.Communications Earth, 2025; 6 (1) DOI:10.1038/s43247-025-02398-8
2025-09-16
2025-09-16
2025-09-16
2025-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