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我们能够突破传统思维的边界,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院长致词

首页 > 科学研究 > 前沿信息

困于内疚与羞愧?科学揭示你难以释怀的原因

本站发布时间:2025-08-16 16:21:08
注:部分名称可能翻译不全,如有问题可联系15163559288@163.com

这项发表在《自我与认同》期刊的研究,探讨了人们在犯错或经历困境后陷入愧疚与羞耻的真实体验。

研究通过对比80位最终实现自我宽恕者与始终无法释怀者的个人叙述,揭示了某些人难以原谅自己的深层原因。

研究发现,难以自我宽恕者常感觉事件历历在目——即使时隔多年仍鲜活如初。

他们描述自己不断反刍当时情境,深陷过往无法自拔,持续承受着愧疚、懊悔、羞耻与自我谴责的强烈情绪冲击。

心理学教授、首席研究员莉迪亚·伍迪亚特指出,这些发现证明自我宽恕远比简单的"放下"复杂得多。

"自我宽恕不是逃避或遗忘,"教育心理学与社会工作学院的伍迪亚特教授强调,"那些实现宽恕的人仍会偶尔想起往事,特定情境下也会重现羞耻或愧疚。但关键区别在于,他们的情绪强度与频次大幅降低,事件不再主导其生活。"

这类人群会有意识地聚焦未来,接纳自身局限(特别是认知、判断或当时可控范围的不足),并重新锚定人生价值坐标。

相比之下,研究显示那些自认辜负至亲(如子女、伴侣或挚友)或本身也是受害者的人,往往最难走出阴影。

伍迪亚特教授认为,这颠覆了"自我宽恕仅适用于明显犯错者"的传统认知。

"当我们遭受伤害,或处于责任感知被强化的情境时——即便结果根本不受控制——自我谴责、愧疚与羞耻仍会产生。"她解释道。

"情绪是大脑需要修复何种创伤的信号灯。可以说,情绪如同指示潜在伤口的痛觉神经。就羞耻、愧疚和自我谴责而言,这是我们的大脑在处理道德创伤——那些对心理核心需求(如自主权、归属感)的威胁,以及重建共同价值体系的过程。"

研究还发现,自我宽恕并非一次性决定,而是需要时间沉淀、深刻反思,并常需外界支持的渐进过程。

伍迪亚特教授指出,该发现对帮助人们处理愧疚羞耻的心理健康从业者具有重要启示。

"协助他人实现自我宽恕,不是说教'不必羞愧,这不是你的错',"她阐述道,"而是帮助他们解析羞耻愧疚的根源,修复底层心理需求,完成从道德创伤到道德重建的转变——重获自主意识与道德认同。"

犯罪学家兼心理学家梅丽莎·德维尔-帕伦博博士认为,该研究通过展现人们处理愧疚与责任的方式(理解犯罪行为与改造的关键因素),为犯罪学领域提供了宝贵洞见。

"我们采集了当事人对痛苦经历的真实回溯,某些记忆甚至跨越数十年,"弗林德斯大学商政法学院德维尔-帕伦博博士表示,"这为了解人们如何长期与愧疚、羞耻和自我谴责共处,开启了独特窗口。"

致谢:研究者向所有分享个人故事的参与者致以谢意。

Story Source:

Materials provided byFlinders University.Note: Content may be edited for style and length.

Journal Reference:

Lydia Woodyatt, Melissa de Vel-Palumbo, Anna Barron, Christiana Harous, Michael Wenzel, Shannon de Silva.What makes self-forgiveness so difficult (for some)? Understanding the lived experience of those stuck in self-condemnation.Self and Identity, 2025; 1 DOI:10.1080/15298868.2025.2513878

排行榜

备案号:京ICP备2023036195号-1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西路16号2号楼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唐冶绿地汇中心36号楼

电话: 400-635-0567

北前院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