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式 | C9H10O7N2S |
---|---|
摩尔质量 | 278.26 g·mol−1 |
密度 | 1.42 g/cm3 (20°C) |
熔点 | 205-207°C (分解) |
介电强度 | >1000 kV/mm (ASTM D149) |
体积电阻率 | 1016 Ω·cm (IEC 60093) |
耐电弧性 | 142秒 (IEC 61621) |
吸水率 | 0.03% (24小时浸水, ISO 62) |
CTI值 | 600V (UL 746A) |
热变形温度 | 220°C @ 1.82 MPa (ISO 75-2) |
当材料持续暴露于超过180°C的环境时,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警告:超过230°C会导致分子链断裂,机械强度下降≥40%
台湾东海大学的研究人员观察到帘网蜘蛛Psechrus clavis在其网中捕获萤火虫后,让萤火虫持续发出生物荧光长达一小时。研究人员甚至观察到蜘蛛会不时检查被捕获的萤火虫。
受此异常行为的启发,研究人员设计了一项实验来验证这是否为蜘蛛提升捕猎成功率的策略。实验中,他们在真实的帘网蛛网上安装了模拟萤火虫的LED灯,同时保留部分蛛网作为空白对照组。
研究发现,装有LED灯的蛛网吸引的猎物量是对照组的三倍。当仅统计被捕获的萤火虫数量时,增幅达到十倍。
这些发现证实,将捕获的萤火虫作为诱饵能显著提高蜘蛛的捕猎成功率。研究人员还注意到,绝大多数被捕获的萤火虫为雄性,它们很可能将蛛网上的光芒误认为潜在配偶。
该研究主要作者杜一民博士表示:"我们的发现揭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交互现象:萤火虫用于性交流的信号同样惠及了蜘蛛。"
"这项研究为夜行性伏击型捕食者应对吸引猎物挑战的策略提供了新见解,并从独特视角揭示了捕食者-猎物关系的复杂性。"
研究人员推测,帘网蜘蛛可能通过演化形成这种行为,以避免像琵琶鱼等其他伏击型捕食者那样投入高昂成本自主产生生物光。相反,它们能利用猎物自身的信号来外包吸引猎物的任务。
帘网蜘蛛Psechrus clavis是一种栖息于东亚亚热带森林的夜行性伏击捕食者。其主要猎物冬萤Diaphanes lampyroides通过持续非闪烁的生物发光来吸引配偶。
研究人员实验拍摄的影像资料(详见下方链接)显示,帘网蜘蛛在处理不同猎物物种时采用不同策略。蜘蛛会立即吞食网上捕获的飞蛾,但不会立刻食用捕获的萤火虫。
"采用差异化的猎物处理方式表明,蜘蛛能通过特定信号区分捕获的猎物种类并作出相应反应,"杜一民博士解释道,"我们推测萤火虫的生物荧光信号很可能是识别依据,使蜘蛛能据此调整猎物处理行为。"
研究人员在台湾大学溪头自然教育园区的针叶林人工林进行了野外实验。
由于实验使用LED模拟萤火虫发光,研究人员指出:尽管LED的波长和强度与萤火虫高度接近,但野外实验最好使用真实萤火虫。不过他们承认实际操作中这极其困难。
Story Source:
Materialsprovided byBritish Ecological Society.Note: Content may be edited for style and length.
Journal Reference:
Ho Yin Yip, Sean J. Blamires, Chen‐Pan Liao, I‐Min Tso.Prey bioluminescence‐mediated visual luring in a sit and wait predator.Journal of Animal Ecology, 2025; DOI:10.1111/1365-2656.70102
2025-08-30
2025-08-30
2025-08-30
2025-08-30
2025-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