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我们能够突破传统思维的边界,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院长致词

首页 > 科学研究 > 前沿信息

丹麦研究揭示:体重过轻比超重更具致命风险

本站发布时间:2025-09-16 17:07:14
注:部分名称可能翻译不全,如有问题可联系15163559288@163.com

一项针对丹麦数万人的研究发现,BMI处于超重范围(甚至部分肥胖人群)的个体,在五年随访期间的死亡率与BMI值22.5-<25.0 kg/m2(正常体重范围上限)的人群并无显著差异。

而BMI处于正常范围中低区间(18.5至<22.5kg/m2)的个体,其死亡风险反而更高。低体重范围(BMI<18.5)人群同样呈现更高死亡率。

"低体重和肥胖都是全球重大健康挑战,"该研究负责人、丹麦奥胡斯大学医院斯泰诺糖尿病中心的Sigrid Bjerge Gribsholt指出,"肥胖可能扰乱新陈代谢、削弱免疫系统,导致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多达15种癌症;而低体重则与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和营养素缺乏相关。

"关于最低死亡率对应的BMI范围存在争议。传统认为20-25最理想,但随着医疗进步和整体健康水平提升,这个数值可能正在上移。"

为厘清这一问题,Gribsholt博士与奥胡斯斯泰诺糖尿病中心的Jens Meldgaard Bruun教授团队分析了85,761人(女性81.4%,基线中位年龄66.4岁)的健康数据,探究BMI与死亡率的关系。

BMI是体重身高比指标,18.5至<25 kg/m2被视为正常范围。<18.5 kg/m2为低体重,25至<30 kg/m2为超重,≥30 kg/m2则定义为肥胖。

 

随访期间7,555人(8%)死亡。分析显示:低体重组死亡率是参照组(BMI 22.5-<25.0 kg/m2)的2.73倍;BMI≥40 kg/m2(严重肥胖)的死亡率是参照组的2.1倍。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健康BMI"区间也出现死亡率上升:BMI 18.5-<20.0 kg/m2(正常范围下限)死亡率达参照组2倍;BMI 20.0-<22.5 kg/m2(正常范围中段)死亡率高出27%。

相比之下,超重组(25-<30 kg/m2)和轻度肥胖组(30.0-<35.0 kg/m2)死亡率与参照组相当——这种现象被称为"代谢健康型肥胖"。但BMI 35-<40.0 kg/m2群体死亡风险仍增加23%。

 

所有结果已校正性别、共病情况和教育水平。不同年龄、性别和教育程度亚组分析呈现相似趋势。

研究者惊讶地发现:直至BMI 35 kg/m2均未观察到死亡率上升,即使BMI 35-<40 kg/m2风险增幅也较小。

Gribsholt博士解释:"可能原因包括逆向因果——某些人因潜在疾病导致体重下降。这种情况下是疾病而非低体重本身增加死亡风险,使得较高BMI看似具有保护作用。由于数据来自因健康原因接受扫描的人群,我们无法完全排除这种可能。

"另一个可能是:研究中多数为老年人,长期维持较高BMI的个体可能具有某些保护性特征。但无论如何,低体重人群死亡风险显著增高这一结论与既往研究一致。"

Bruun教授强调:"BMI并非判断脂肪健康水平的唯一指标。脂肪分布同样关键——内脏脂肪(代谢活跃、包裹腹腔器官的深层脂肪)会分泌损害代谢健康的物质。因此同是BMI 35,苹果型身材(腹部脂肪堆积)者可能患2型糖尿病或高血压,而脂肪分布于臀部大腿者可能完全健康。肥胖治疗应个体化,需综合考虑脂肪分布和合并症等因素来制定目标体重。"

Story Source:

Materials provided by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Diabetes.Note: Content may be edited for style and length.

排行榜

备案号:京ICP备2023036195号-1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西路16号2号楼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唐冶绿地汇中心36号楼

电话: 400-635-0567

北前院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