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我们能够突破传统思维的边界,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院长致词

首页 > 科学研究 > 前沿信息

1.5亿年前的牙齿揭示了恐龙的秘密饮食

本站发布时间:2025-09-16 17:09:59
注:部分名称可能翻译不全,如有问题可联系15163559288@163.com

尽管恐龙的食物早已消逝无踪,但过去十亿年间,这些远古巨兽的饮食偏好却被封存在它们的牙釉质中。当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研究人员仔细观察时,他们发现某些恐龙是挑剔的食客——不同物种偏爱不同的植物部位。

牙釉质中的钙同位素揭示了恐龙的饮食范围:不同植物具有独特的化学特征,而树木的不同部位(从嫩芽到树皮)也会呈现差异化的同位素标记。研究第一作者利亚姆·诺里斯表示,这些发现有助于解释为何如此多的庞然大物能在同一时期共存于相同区域。

"这个生态系统长期令人费解,因为众多巨型植食恐龙在此共存,"刚获得杰克逊地球科学学院博士学位的诺里斯解释道,"我们的假设是它们食用不同食物,现在终于找到了确凿证据。"

该研究成果发表于《古地理学、古气候学、古生态学》期刊。

诺里斯检测了晚侏罗世时期活跃于美国西部的四种恐龙和一种鳄形超目动物的牙齿标本,包含植食性与肉食性物种。植食者包括长颈的圆顶龙、短肢的弯龙以及柱状腿的梁龙;肉食者则有两足行走的异特龙和体型较小、形似鳄鱼的优椎鳄。这些古生物的骨骼与牙齿均出土于犹他州东北部的卡内基采石场,该地层被认为是在极端干旱条件下于六个月内至数千年间形成的。

"能研究这些共同生活并被快速埋藏于同一地层的恐龙化石实属幸运,"地球与行星科学系副教授罗温·马丁代尔表示,"这个侏罗纪墓穴保存了古生物学瑰宝,这些骨架在恐龙国家纪念公园得到了完美展示。"

现就职于德克萨斯科学与自然历史博物馆的诺里斯,研究了五类物种共17个个体的牙齿样本。这些标本由犹他州立自然历史博物馆借出,或直接采集自恐龙国家纪念公园。他提取微量牙釉质粉末带回杰克逊学院进行钙同位素分析,论文合著者约翰·拉西特教授和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主任亚伦·萨特科斯基共同参与了数据解析。

 

传统观点认为大型植食恐龙通过取食不同高度的树冠层实现共存。但诺里斯的研究表明,植物高度并非饮食差异化的唯一因素——具体取食部位才是关键。

例如,弯龙是相当挑剔的食客,偏爱柔软多汁的嫩叶与芽苞;圆顶龙主要以针叶树为食,尤其偏好木质部组织;梁龙则采取混合饮食策略,既食用低矮的柔软蕨类与木贼,也摄取较坚韧的植物部位。

"这种食性差异与这些动物的形态特征完美吻合:不同的身高、不同的口鼻结构。而地球化学数据为这个理论提供了坚实证据,"诺里斯强调。

该研究还为长颈恐龙"灵活颈部"理论提供了新视角——它们无需移动身体即可获取各高度植被。同位素分析显示恐龙确实取食不同冠层,佐证了这一假说。

肉食动物中,异特龙与优椎鳄的钙同位素值存在重叠,表明可能存在食物竞争。但数据同时显示优椎鳄更倾向捕食鱼类,而异特龙主要猎食植食恐龙——很可能包括本研究涉及的三种恐龙。

这个远古生态系统能支撑众多具有特定食性偏好的巨型恐龙,生动展现了当时的植被状况与初级生产力水平。

"这再次证明,这个生态系统确实如我们想象的那般壮观,"诺里斯总结道。

科罗拉多学院的亨利·弗里克也是本研究合著者。

Story Source:

Materialsprovided by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Note: Content may be edited for style and length.

Journal Reference:

Liam Norris, Rowan C. Martindale, Aaron Satkoski, John C. Lassiter, Henry Fricke.Calcium isotopes reveal niche partitioning within the dinosaur fauna of the Carnegie Quarry, Morrison Formation.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2025; 675: 113103 DOI:10.1016/j.palaeo.2025.113103

排行榜

备案号:京ICP备2023036195号-1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西路16号2号楼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唐冶绿地汇中心36号楼

电话: 400-635-0567

北前院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