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望远镜发布首批数据集后,由宾州州立大学等机构科学家组成的国际团队发现了神秘的"小红点"。研究人员推测这些天体可能是与当前136亿年历史的银河系同等成熟的星系,形成于大爆炸后仅5至7亿年的宇宙初期。
研究团队将这些天体非正式命名为"宇宙破坏者",它们最初被认为比科学家预期在婴儿宇宙中存在的星系古老得多——这对现有星系形成理论提出了根本性质疑。
在9月12日发表于《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期刊的论文中,包括宾州州立大学学者在内的国际团队提出新观点:这些红点可能并非星系,而是一种全新天体——黑洞恒星。
分析表明,这些微小光点可能是由超高温致密气体构成的巨型球体,其密度堪比核聚变恒星的表面大气层。但不同于依靠核聚变的恒星,其能量源自中心超大质量黑洞——通过急速吞噬物质并将其转化为能量发光。
"我们持续观测红点,直到发现某个天体的大气层特征完全超出正常星系恒星的解释范围,"论文合著者、宾州州立大学天体物理学副教授Joel Leja解释道,"这个解释非常精妙:原以为是布满低温恒星的小型星系,实际上却是个单一的巨型低温恒星。"
Leja指出,低温恒星因表面温度较低而发光微弱。宇宙中多数恒星属于低质量冷星,但通常被更明亮的巨星光芒掩盖。天文学家主要通过红外观测识别这类恒星,因其辐射集中在不可见的红光或近红外波段。研究发现,尽管黑洞周围气体通常达数百万摄氏度高温,但这些"红点"黑洞发出的光却呈现低温气体特征——与低质量冷星大气层的光谱特征相似。
作为最强大的空间望远镜,JWST配备的红外传感系统可探测远古恒星发出的光线,使科学家能观测到约135亿年前的宇宙黎明时期。
望远镜启用后,全球学者陆续发现这些远超星系模型预测质量的"小红点"。Leja团队最初认为它们是因恒星老化而偏红的成熟星系,但其异常亮度无法用现有恒星分布模型解释。
"这类星系的夜空会亮得令人目眩,"论文合作者、现普林斯顿大学NASA哈勃学者Bingjie Wang表示,"若该解释成立,意味着恒星形成过程突破了现有认知框架。"
为破解谜团,研究团队在2024年动用JWST约60小时观测时间,获取了4500个遥远星系的光谱数据,这是该望远镜迄今最大的光谱数据集之一。
2024年7月,团队发现一个光谱特征显示超大质量的天体,将其命名为"悬崖"。这个形成于宇宙早期的极端天体成为研究红点本质的关键案例。
"'悬崖'的极端特性迫使我们彻底重构理论模型,"论文通讯作者、马克斯·普朗克天文研究所Anna de Graaff在新闻稿中表示。
该天体距地球约119亿光年,光谱分析揭示其本质是被氢气体火球包裹的超大质量黑洞——其剧烈吸积过程产生的光芒取代了传统恒星集群的辐射。
Leja解释道,多数星系中心都存在黑洞。某些超大质量黑洞可达太阳质量的数百万甚至数十亿倍,其强大引力将物质转化为能量发光。
"这些星系中心巨型黑洞的起源始终成谜,"兼任宾州州立大学计算与数据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的Leja表示,"黑洞恒星可能是现今星系黑洞的初始形态——相当于超大质量黑洞的婴儿期。"
他指出JWST已在早期宇宙中发现高质量黑洞迹象,这类"涡轮增压"式的黑洞恒星或能解释宇宙早期演化机制。团队计划通过测量早期黑洞恒星的气体密度和强度来验证该假说。
当然,这些神秘的"小红点"在时空尺度上都极其遥远,其微小尺寸更增加了观测难度。
"这是当前最吻合所有数据的理论框架,但还需进一步完善,"Leja坦言,"科学允许犯错。宇宙远比想象的更诡异,我们只能循着线索探索。前方必定还有更大惊喜。"
完整作者列表详见论文。宾州州立大学相关研究由NASA资助完成。
Story Source:
Materialsprovided byPenn State.Note: Content may be edited for style and length.
Journal Reference:
Anna de Graaff, Hans-Walter Rix, Rohan P. Naidu, Ivo Labbé, Bingjie Wang, Joel Leja, Jorryt Matthee, Harley Katz, Jenny E. Greene, Raphael E. Hviding, Josephine Baggen, Rachel Bezanson, Leindert A. Boogaard, Gabriel Brammer, Pratika Dayal, Pieter van Dokkum, Andy D. Goulding, Michaela Hirschmann, Michael V. Maseda, Ian McConachie, Tim B. Miller, Erica Nelson, Pascal A. Oesch, David J. Setton, Irene Shivaei, Andrea Weibel, Katherine E. Whitaker, Christina C. Williams.A remarkable ruby: Absorption in dense gas, rather than evolved stars, drives the extreme Balmer break of a little red dot at z = 3.5.Astronomy, 2025; 701: A168 DOI:10.1051/0004-6361/202554681
2025-09-16
2025-09-16
2025-09-16
2025-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