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科学院(CAS)国家纳米科学与技术中心(NCNST)刘新峰教授领导的一项研究发表在《自然通讯》上,最近报道了二维(2D)Ruddlesden-Popper钙钛矿(RPP)中激子迁移率的增强
激子迁移率是影响二维RPP光电特性的一个关键因素。然而,观察到2D RPP的迁移率比相应的3D钙钛矿的迁移率低一个数量级。激子-激子湮灭、层间耦合和缺陷等多种因素都会影响二维RPP中的激子输运行为
尽管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但激子输运和晶格性质之间的精确相关性,特别是关于激子-晶格相互作用的相关性,仍然难以捉摸。此外,迫切需要调整激子-声子相互作用,以定制用于2D钙钛矿基光电子的激子传输特性
NCNST的刘教授团队,以及华南师范大学和北京大学的合作者,通过在表面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网络锚定软丁基铵阳离子,在2D RPP中实现了接近Mott-Ioffe-Regel极限(MIR)的激子迁移率提高
研究人员通过时间分辨光致发光显微镜直接监测了(BA)2(MA)n-1PbnI3n+1 R-p钙钛矿中的超快激子传播过程。他们揭示了剥离薄片中的自由激子迁移率可以从大约8cm2V-1s-1提高到280cm2V-1s-1。后者的迁移率接近Mott-Ioffe-Regel准则的理论极限
结合光学测量和理论研究,研究人员揭示了激子迁移率的增强归因于PMMA网络对表面BA分子的锚定,这显著提高了晶格刚度并减少了无序
因此,变形势散射率在室温下降低了8倍,导致激子传播从跳跃状态转变为带状传输状态
这些发现为具有软晶格的2D钙钛矿中的激子传输机制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并阐明了如何通过晶格工程调节激子传输特性
Provided b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24-10-28
2024-10-28
2024-10-28
2024-10-28
2024-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