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细胞膜结构的启发,由黄晓青博士(厦门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邵琪博士(苏州大学化学与化工与材料科学学院)领导的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仿生策略,利用界面应变作为驱动力将超薄纳米片卷曲成纳米囊泡,从而合成纳米囊泡
同时,具有泡状结构的电催化剂显示出优异的HOR活性和稳定性为了研究RhRu纳米囊泡的形成机制,首先分别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高角度环形暗场扫描TEM(HAADF-STEM)线扫描和TEM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TEM-EDS)分析收集了反应中间体的形态和组成
发现在初始阶段形成了纯Rh小纳米片;然后,小纳米片沿横向逐渐生长
随着反应时间的推移,Ru元素逐渐减少,纳米片开始弯曲形成碗状结构。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碗状结构逐渐形成囊泡结构
研究人员得出结论,Ru原子的引入在纳米片结构的卷曲生长中起着关键作用。同时,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表明,Ru原子使纳米片的卷曲在热力学上更有利
由于其独特的囊泡结构,RhRu纳米囊泡/C显示出优异的氢氧化反应(HOR)活性和稳定性
在50 mV的过电位下,RhRu纳米囊泡/C的质量活性为7.50 A mg(Rh+Ru)-1,是Pt/C(0.31 A mgPt-1)的24.19倍。此外,RhRu纳米囊泡/C基膜电极组件(MEA)显示出1.62 W cm−2的高峰值功率密度(PPD),在氢氧化物交换膜燃料电池(HEMFC)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这项工作表明,通过仿生策略设计新结构是可行的,这可以在仿生合成中引起快速关注
这项研究发表在《国家科学评论》杂志上
More information: Juntao Zhang et al, An all-metallic nanovesicle for hydrogen oxidation,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2024). DOI: 10.1093/nsr/nwae153Provided by Science China Press
2024-10-28
2024-10-28
2024-10-28
2024-10-28
2024-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