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拉维夫大学的研究人员在药物输送方面取得了突破:他们成功地将包裹信使RNA(mRNA)的脂质纳米粒子运输到小肠和大肠的免疫系统,在全身给药时绕过肝脏。通过简单地改变纳米颗粒的组成,研究人员证明了基于mRNA的药物可以直接靶向靶细胞,避开肝脏
特拉维夫大学的这项研究由博士后研究员Riccardo Rampado博士和负责研发和生产的副总裁共同领导;D Dan Peer教授,mRNA疗法开发的先驱,Shmunis生物医学和癌症研究学院精密纳米医学实验室主任。这项研究发表在《高级科学》杂志的封面上
Peer教授解释说:“注射到血液中的所有物质最终都会进入肝脏——这就是我们的解剖学工作原理。”。“这带来了两个挑战。首先,针对特定器官中特定细胞的药物可能对肝脏有毒。其次,我们不希望药物在肝脏中‘卡住’。”理想情况下,药物会首先到达靶器官,然后任何残留物都会在肝脏中分解。我们发现,改变纳米颗粒中脂质的比例决定了它们在血液中的目的地。这是一个普遍现象,这意味着它不受特定脂质的影响,这使其成为一个重大突破。“为了证明这一概念,Peer教授和他的团队将抗炎蛋白白细胞介素-10编码到mRNA中,将其封装在脂质纳米颗粒中,其成分与通常使用的成分不同(如mRNA新冠肺炎疫苗),并通过静脉注射成功地将其输送到克罗恩病和结肠炎动物模型的肠道中。概念验证研究。通过调整纳米粒子的组成,我们可以将其他基于RNA的药物输送到不同的器官。美国英语中有句谚语:“一切都在公式中。”这正是问题所在。“
一般来说,脂质类药物被包裹在模拟生物膜的合成脂质纳米颗粒中。其中一种脂质是磷脂酰胆碱,这是所有生物膜中都存在的一种成分。
在新冠肺炎疫苗等疫苗中,mRNA被包裹在含有约10%这种磷脂的脂质颗粒中。Peer教授和他的团队将磷脂比例提高到30%,并证明这种调整导致颗粒像水上油一样漂浮在血液中。
”Peer教授总结道:“我们调整了脂质成分,发现当磷脂含量为30%时,药物直接作用于肠道。当然,这不是一种盲目的试错法。我们至少部分理解这一机制,并认识到这一比例更接近于天然生物膜,肠道细胞更适合吸收
“现在,我们正在探索进一步调整以靶向胰腺和其他器官,这只能通过微调脂质纳米颗粒的组成来实现。这种直接递送mRNA药物的方法为开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精确的新疗法开辟了广阔的可能性。”
Journal information: Advanced Science
Provided by Tel-Aviv University
2025-02-25
2025-02-25
2025-02-25
2025-02-25
2025-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