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我们能够突破传统思维的边界,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院长致词

首页 > 科学研究 > 前沿信息

仅剩3年:1.5°C温控目标的碳预算即将耗尽

本站发布时间:2025-06-30 20:12:22
注:部分名称可能翻译不全,如有问题可联系15163559288@163.com

利兹大学普里斯特利气候未来中心(Priestley Centre for Climate Futures)主任、该研究的主要作者皮尔斯·福斯特(Piers Forster)教授表示:"我们的第三版年度《全球气候变化指标》报告显示,变暖水平和变暖速率均达到空前程度。温室气体排放量持续创纪录高位意味着更多人正经历着不安全的气候影响。自2021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上次报告以来,气温逐年攀升,凸显出气候政策和行动速度远未达到应对日益加剧影响所需的要求。"

今年由60多位国际科学家团队更新的关键气候系统指标新增了两个指标——海平面上升和全球陆地降水量,使指标总数达到10个1。该信息对寻求了解全球气候系统现状的决策者至关重要。

2024年观测到的全球地表温升最佳估计值为1.52°C,其中1.36°C可归因于人类活动2。近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持续处于历史最高水平,导致人为变暖程度及其变暖速率均处于高位。

研究表明,考虑到人为气候变化水平,2024年的高温现象"令人担忧地寻常"。人为影响正处于历史峰值,叠加气候系统自然变率(导致气温逐年自然波动),将全球平均温升推至创纪录水平。

单年达到1.5°C全球温升虽不意味着突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巴黎协定》——这要求全球平均气温需在数十年间持续超过1.5°C——但这些结果确实重申了排放正以错误方向加速恶化的程度。只有当化石燃料和毁林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净零时,影响恶化态势才会停止。

分析长期温度变化时,最佳估计值显示2015-2024年间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高1.24°C,其中1.22°C由人类活动导致。这意味着我们基本可以断定:过去十年观测到的所有变暖均源于人为因素。

 

过去十年间,人类活动导致每年约53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Gt CO2e)排入大气,主要源于化石燃料燃烧和毁林造成的排放增加。2024年,国际航空业(疫情期间排放降幅最大的领域)排放量也恢复至疫情前水平。

温室气体排放还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累积浓度升高。加之具有冷却效应的二氧化硫(SO2)排放减少,最终结果是地球持续升温。气溶胶对人类健康的损害远超其微弱的冷却"效益",且存在其他可与二氧化碳协同解决的短寿命温室气体(如甲烷CH4),其短期冷却效应可补偿气溶胶浓度的下降。

人类活动还持续影响地球能量平衡。地球系统内加速累积的过剩热量正驱动气候系统各组成部分变化。2012-2024年间观测到的全球变暖速率较1970-1980年代提升约一倍,导致海平面上升、海洋变暖、冰量减少和永久冻土融化等关键要素发生有害变化。

法国海洋开发研究所(Mercator Ocean International)政策海洋科学高级顾问卡琳娜·冯·舒克曼(Karina Von Schuckmann)博士表示:"海洋吸收了约91%由温室气体排放驱动的过剩热量,导致海洋持续升温。海水变暖引发海平面上升和极端天气加剧,对海洋生态系统及依赖其生存的社区造成毁灭性影响。2024年全球海洋温度达到历史峰值。"

2019-2024年间,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约26毫米,较二十世纪初以来每年1.8毫米的长期速率加快一倍以上。

荷兰皇家海洋研究所(NIOZ)研究负责人艾米·斯朗根(Aimée Slangen)博士指出:"自1900年以来,全球平均海平面已上升约228毫米。这一看似微小的数字对低洼沿海地区产生超常影响,加剧风暴潮破坏力,导致更严重海岸侵蚀,威胁人类及沿海生态系统。令人忧心的是,我们知道海平面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相对缓慢,这意味着未来数十年海平面上升已成既定事实。"

IPCC 2021年发布的上次气候系统评估强调,气候变化正对自然和人类造成广泛不利影响,亟需快速深度削减温室气体排放以将温升限制在1.5°C内。

 

格兰瑟姆研究所研究主任、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环境政策中心气候科学与政策教授乔里·罗格里(Joeri Rogelj)表示:"实现1.5°C温控目标的窗口期正迅速关闭。全球变暖已影响全球数十亿人的生活。每增加0.1°C变暖都至关重要,将导致更频繁、更强烈的极端天气。未来十年的排放量将决定达到1.5°C温升的时间点与速率。需迅速减排以实现《巴黎协定》的气候目标。"

其他关键发现:

  • 人为变暖速率约0.27°C/十年(2015-2024年)。
  • 最近十年(2015-2024)较前十年(2005-2014)增温0.31°C。尽管2023-2024年异常高温年份略有放大该变化,但整体与过去数十年变暖趋势一致。
  • 近几十年的快速变暖导致陆地极端气温创纪录,2015-2024十年间平均最高气温达1.9°C,升温速率远超全球平均地表温度。

1指标完整列表:

  • 温室气体排放量
  • 温室气体浓度及短寿命气候胁迫物排放
  • 有效辐射强迫
  • 地球能量失衡
  • 全球地表温度变化观测值
  • 人为温度变化
  • 政策相关温升阈值下的剩余碳预算
  • 陆地表面最高温度
  • 全球陆地降水量
  • 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

2本研究计算2024年观测全球地表温度最佳估计值为1.52°C,与世界气象组织(WMO)《2024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的1.55°C存在差异,源于所用数据集的不同筛选标准。往年差异幅度类似,未来工作将致力于统一方法论。

Story Source:

Materials provided byUniversity of Leeds.Note: Content may be edited for style and length.

Journal Reference:

Piers M. Forster, Chris Smith, Tristram Walsh, William F. Lamb, Robin Lamboll, Christophe Cassou, Mathias Hauser, Zeke Hausfather, June-Yi Lee, Matthew D. Palmer, Karina von Schuckmann, Aimée B. A. Slangen, Sophie Szopa, Blair Trewin, Jeongeun Yun, Nathan P. Gillett, Stuart Jenkins, H. Damon Matthews, Krishnan Raghavan, Aurélien Ribes, Joeri Rogelj, Debbie Rosen, Xuebin Zhang, Myles Allen, Lara Aleluia Reis, Robbie M. Andrew, Richard A. Betts, Alex Borger, Jiddu A. Broersma, Samantha N. Burgess, Lijing Cheng, Pierre Friedlingstein, Catia M. Domingues, Marco Gambarini, Thomas Gasser, Johannes Gütschow, Masayoshi Ishii, Christopher Kadow, John Kennedy, Rachel E. Killick, Paul B. Krummel, Aurélien Liné, Didier P. Monselesan, Colin Morice, Jens Mühle, Vaishali Naik, Glen P. Peters, Anna Pirani, Julia Pongratz, Jan C. Minx, Matthew Rigby, Robert Rohde, Abhishek Savita, Sonia I. Seneviratne, Peter Thorne, Christopher Wells, Luke M. Western, Guido R. van der Werf, Susan E. Wijffels, Valérie Masson-Delmotte, Panmao Zhai.Indicators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2024: annual update of key indicators of the state of the climate system and human influence.Earth System Science Data, 2025; 17 (6): 2641 DOI:10.5194/essd-17-2641-2025

排行榜

备案号:京ICP备2023036195号-1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西路16号2号楼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唐冶绿地汇中心36号楼

电话: 400-635-0567

北前院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