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们表示,这一局限性尤为重要,因为研究人员正将神经网络应用于业务天气预报、早期预警系统和长期风险评估中。但他们同时指出,可以通过将更多数学和物理学原理融入AI工具来解决这个问题。
"AI气象模型是人工智能在科学领域最重大的成就之一。我们发现它们非凡卓越,但并非神奇魔法,"芝加哥大学地球物理学副教授、本研究通讯作者佩德拉姆·哈桑扎德表示。"这些模型问世仅数年时间,因此存在广阔的创新空间。"
灰天鹅事件
天气预报AI的工作原理与当下许多人使用的其他神经网络(如ChatGPT)类似。
本质上,该模型通过向其"投喂"大量文本或图像数据并指令其寻找规律来进行"训练"。当用户向模型提出问题时,它会回溯既往所见模式,并据此预测答案。
在天气预报领域,科学家通过输入数十年气象数据训练神经网络。随后用户可输入当前气象条件数据,要求模型预测未来数日的天气情况。
哈桑扎德指出,AI模型在这方面表现极佳。通常它们能达到与顶级超级计算机气象模型同等的精度,而后者需消耗1万至10万倍的时间与能源。
"这些模型对日常天气的预测确实非常出色,"他说,"但如果下周出现极端异常天气呢?"
问题在于神经网络仅基于现有约40年的气象数据运作,但这并不涵盖所有潜在天气状况。
"例如2017年飓风哈维引发的洪水被认定为两千年一遇的事件,"哈桑扎德强调,"这类事件完全可能发生。"
科学家有时称此类事件为"灰天鹅"事件。它们虽未达到"黑天鹅"事件(如导致恐龙灭绝的小行星撞击)的级别,但仍会造成区域性灾难。
研究团队决定以飓风为例测试AI模型的局限。他们使用数十年气象数据训练神经网络,但删除了所有二级以上飓风数据。随后输入会导致五级飓风的大气条件,测试模型能否外推预测飓风强度?
答案是否定的。
"模型始终低估事件强度。它能感知异常即将发生,但始终预测仅为二级飓风,"芝加哥大学研究科学家、本研究的另一位通讯作者孙永强表示。
这类被称为"假阴性"的预测误差在天气预报中后果严重。若预报五级飓风实际仅为二级,将导致不必要的疏散;但若低估演变为五级的飓风,后果将更为灾难性。
飓风预警与物理学原理的重要性
神经网络与传统气象模型的核心差异在于后者"理解"物理学原理。科学家设计传统模型时融入了对大气动力学、急流等现象背后数学物理规律的理解。
神经网络则完全不涉及这些原理。如同本质是文本预测机器的ChatGPT,它们仅通过识别天气模式,基于历史规律推测未来走向。
哈桑扎德表示,目前尚无主要气象服务完全依赖AI模型进行预报。但随着应用拓展,必须考量其固有局限。
从气象学家到经济学家,研究者正开始运用AI进行长期风险评估。例如要求AI生成大量天气模式样本,以预测未来各区域可能发生的极端事件。但若AI无法预测超越训练数据强度的现象,其关键作用将受限。不过研究发现:只要训练数据中存在先例(即使是其他地区的案例),模型就能预测更强飓风。例如删除所有大西洋飓风数据但保留太平洋飓风记录后,模型可成功外推预测大西洋飓风。
"这是个意外而鼓舞的发现:模型能预测某区域从未发生但其他地区偶发的极端事件,"哈桑扎德指出。
融合路径
研究者提出解决方案:将数学工具和大气物理原理融入基于AI的模型。
"我们希望若AI模型能真正掌握大气动力学,它们就能学会预测灰天鹅事件,"哈桑扎德解释道。
如何实现成为研究热点。团队探索的可行路径之一称为"主动学习"——AI引导传统物理气象模型生成更多极端事件样本,进而优化AI训练。
"延长模拟或观测数据集并不能解决问题。我们需要构思更智能的数据生成方式,"纽约大学库朗数学科学研究所教授、研究合著者乔纳森·韦尔指出。"这意味着需回答'应在何处部署训练数据以提升极端事件预测性能?'幸运的是,我们认为当AI气象模型与恰当的数学工具结合时,其本身就能协助解答这个问题。"
芝加哥大学多里安·阿博特教授、计算科学家莫森·赞德以及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的阿谢什·查托帕迪亚亦为本研究合著者。
本研究使用了芝加哥大学研究计算中心维护的资源。
Story Source:
Materialsprovided byUniversity of Chicago. Original written by Louise Lerner.Note: Content may be edited for style and length.
Journal Reference:
Y. Qiang Sun, Pedram Hassanzadeh, Mohsen Zand, Ashesh Chattopadhyay, Jonathan Weare, Dorian S. Abbot.Can AI weather models predict out-of-distribution gray swan tropical cyclones?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25; 122 (21) DOI:10.1073/pnas.2420914122
2025-07-01
2025-07-01
2025-07-01
2025-07-01
2025-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