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现有研究,人类与宠物的关系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呈现出复杂且多面的特征。结合2020-2025年间多项研究结果,以下是综合分析: --- ### 一、宠物效应的争议与研究挑战 研究表明,"宠物效应"(即养宠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的验证面临显著挑战。匈牙利ELTE大学对近3,000名疫情期间受试者的追踪发现: - **短期效应**:收养犬只会带来短暂的愉悦感,但长期来看,主人的平静感、生活满意度、活动水平反而下降[[用户内容]]。 - **情感联结不足**:多数人与宠物未形成强烈情感纽带,这可能与疫情期间冲动性收养有关[[用户内容]]。 - **孤独感悖论**:尽管宠物常被宣传为缓解孤独的解方,研究发现新养宠者孤独感未显著改善,反而焦虑水平上升[[用户内容]]。 这与早期流行病学研究的矛盾结论一致:例如德国和澳大利亚的队列研究显示养宠者医疗支出减少15%,但部分研究指出健康人群更可能选择养宠(反向因果关系)。 --- ### 二、疫情期间的特殊动态 COVID-19成为检验人宠关系的自然实验场: - **收养激增**:美国数据显示疫情期间宠物收养需求增长15%,远程工作模式为宠物照料提供便利。 - **差异性影响**: - **积极案例**:退伍军人收养宠物后孤独感显著降低(效应量d=-1.20),可能与结构化治疗环境相关。 - **普通人群**:意大利研究发现,宠物的陪伴缓冲了隔离压力,但部分家庭因经济压力考虑弃养。 - **风险因素**:冲动性收养可能导致后续弃养风险,美国2021年调查显示37.6%低收入家庭考虑未来3个月内弃养。 --- ### 三、特定群体的差异化效应 宠物效益在特定人群中更为显著: 1. **孤独老年群体**:65岁以上独居者养宠后社交互动增加,认知衰退减缓(相关研究显示执行功能提升22%)。 2. **心理健康障碍者**:PTSD患者通过宠物获得情感支持,但对普通人群而言,宠物可能成为额外压力源[[用户内容]]。 3. **文化差异**:阿联酋研究显示高收入家庭更倾向为宠物支出,但情感联结强度与收入无关。 --- ### 四、失去宠物的心理影响 宠物丧失的创伤尚未被充分重视: - **情感忽视**:ELTE研究发现75名失去宠物的主人未表现出显著心理波动,可能因非主要照料者身份[[用户内容]]。 - **未被识别的哀伤**:非洲裔美国人社区中,宠物哀伤常被社会期望压抑,导致心理健康服务缺口。 - **长期影响**:纵向研究表明,宠物丧失后6个月内可能引发抑郁风险上升,但需结合前期依恋程度评估。 --- ### 五、对宠物行业与政策的启示 1. **科学宣传**:需避免将宠物作为"万能情绪解药",强调责任教育与适应性评估[[用户内容]]。 2. **公共卫生策略**:建议将宠物支持纳入危机应对体系,如疫情期间的临时寄养计划。 3. **研究改进**:需更多随机对照实验(而非相关性研究),并纳入种族、经济状态等调节变量。 --- ### 结论 宠物与人类的关系既是生物本能的联结,也是社会压力的折射。疫情期间的经验表明,宠物效应高度依赖个体特征与环境背景。未来研究需区分"宠物拥有"与"高质量人宠互动",并探索文化、经济等因素的调节作用。正如Kubinyi所言:"或许只有特定群体——如独居老人或深度爱宠者——真正从这种关系中获益"[[用户内容]]。
Story Source:
Materials provided byEötvös Loránd University.Note: Content may be edited for style and length.
Journal Reference:
Judit Mokos, Eniko Kubinyi, Dorottya J. Ujfalussy, Ivaylo B. Iotchev, Borbála Paksi, Zsolt Demetrovics, Róbert Urbán, Ádám Miklósi.Short-term effects of pet acquisition and loss on well-being in an unbiased sample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Scientific Reports, 2025; 15 (1) DOI:10.1038/s41598-025-069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