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项研究成果于2025年器官移植学会(ESOT)年会正式发布,标志着人类在克服异种移植最大挑战——免疫系统排斥反应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研究团队采用前沿空间分子成像技术,首次完整绘制了人体免疫细胞与移植猪肾组织的相互作用图谱,揭示了排斥反应的早期关键生物标记及潜在干预策略。由Valentin Goutaudier博士领导的国际团队(巴黎移植与器官再生研究所和纽约大学朗格尼移植研究所)发现,人体免疫细胞在术后早期即全面渗透至猪肾滤过系统,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分子信号最早于术后第10天显现,并在第33天达到峰值。通过长达61天的动态追踪,研究人员确立了精准医疗干预的黄金时间窗。
"我们的研究提供了迄今为止最详尽的分子图谱,揭示了人类免疫系统如何与异种移植器官相互作用," Goutaudier博士强调,"通过锁定特定免疫细胞行为模式与基因表达特征,我们将能优化抗排斥治疗方案并提升移植物存活率。"
该研究的创新性体现在开发了生物信息学分析流程,可精确区分人类免疫细胞与猪源组织结构细胞。数据显示,巨噬细胞和髓系细胞在所有时间节点均为优势浸润的免疫细胞类型,印证了其在异种移植排斥反应中的核心调控作用。当研究人员启动靶向治疗干预后,成功抑制了免疫介导的排斥反应标记物表达。
这些突破性进展恰逢美国首批活体受试者猪肾移植临床试验启动,为优化基因编辑策略提供了关键依据。研究团队指出,下一步将聚焦三大方向:开发个性化抗排斥方案、改进供体猪遗传修饰体系,以及建立早期排斥预警监测系统。
随着异种移植技术逐步突破免疫屏障,基因编辑猪肾脏有望成为解决全球器官短缺危机的革命性方案。Goutaudier博士补充道:"在分子层面解析免疫互作机制,使我们能够在排斥级联反应启动前实施精准阻断。这项研究为异种移植的临床转化奠定了重要基础。"
尽管科研进展迅速,学者们强调仍需通过多样化患者群体的安全性验证,方能推动该技术进入常规临床应用。当前监管机构要求异种移植方案在非人灵长类模型中至少实现12个月的稳定存活,而最新临床试验数据显示猪肾移植在人体内已突破21天功能存续期。
参考文献:
Story Source:
Materials provided byBeyond.Note: Content may be edited for style and length.
2025-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