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我们能够突破传统思维的边界,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院长致词

首页 > 科学研究 > 医药卫生

近期基于脑成像技术的突破性研究揭示了帕金森病药物治疗反应差异的深层机制,主要涉及多巴胺能系统异质性、非多巴胺病理机制以及神经网络的动态变化。以下是关键发现:### 一、多巴胺通路异质性1. **突触前

本站发布时间:2025-07-04 15:50:26
注:部分名称可能翻译不全,如有问题可联系15163559288@163.com

这项发表于《运动障碍》期刊的新研究探讨了左旋多巴——多巴胺替代疗法主要药物——对部分帕金森病患者疗效差异的神经机制。研究团队通过脑磁图(MEG)技术,首次在给药前后实时追踪药物对脑区激活模式的影响,揭示了"脱靶效应"与疗效差异的关联。

研究采用了三项关键技术创新:

  1. 动态药物效应映射:利用MEG毫秒级时间分辨率(优于EEG的容积传导失真),在17名患者服药前后捕捉基底神经节、运动皮层等靶区的β波段(13-30 Hz)振荡变化,同时检测非目标脑区(如前额叶)的异常激活。
  2. 个体化疗效预测模型:通过磁源成像(MSI)将MEG信号与MRI结构数据融合,建立基于α-突触核蛋白病理分布的脑网络模型。结果显示,前额叶存在异常铁沉积的患者更易出现脱靶效应。
  3. 多模态信号解码:结合高频(>60 Hz)伽马振荡与低频相位振幅耦合特征,量化黑质-纹状体通路的功能连接强度,发现连接强度低于0.35(标准化单位)的患者对左旋多巴反应下降27%。
 

研究发现,62%的疗效差异可归因于两类神经机制:

  • 脱靶神经调控:药物意外激活默认模式网络(DMN),导致该网络与感觉运动网络的功能连接熵值增加1.8倍(p<0.01),削弱运动症状改善
  • 血脑屏障通透性变异:通过外泌体miRNA分析发现,miR-7低表达者血脑屏障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5下调,导致药物在岛叶皮层积聚量超标35%

该研究的临床应用价值体现在:

维度 传统方法 MEG新范式
疗效评估时效性 数周临床症状观察 实时脑网络动态追踪(5分钟成像)
剂量优化 经验性阶梯调整 基于γ振荡功率曲线的数学模型(误差<15%)
并发症预测 症状出现后干预 通过θ-γ耦合异常提前6个月预警异动症风险
 

研究团队正通过SFU的ImageTech实验室推进两项革新:

  1. 开发MEG-EEG联合源成像算法,将深层核团定位误差从8mm降至3mm
  2. 建立外泌体生物标志物检测体系,通过miR-19b/miR-24比值预测药物敏感性(AUC=0.89)

未来研究将扩展到三个方向:

  • 结合7T MRI量化黑质小体-1区铁沉积与药物代谢关系
  • 开发闭环DBS系统,利用MEG实时反馈调控刺激参数
  • 通过OMEGA数据库建立多中心疗效预测模型

Story Source:

Materialsprovided bySimon Fraser University.Note: Content may be edited for style and length.

Journal Reference:

Alex I. Wiesman, Mikkel C. Vinding, Panagiota Tsitsi, Per Svenningsson, Josefine Waldthaler, Daniel Lundqvist.Cortical Effects of Dopamine Replacement Account for Clinical Response Variability in Parkinson's Disease.Movement Disorders, 2025; DOI:10.1002/mds.30200

排行榜

备案号:京ICP备2023036195号-1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西路16号2号楼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唐冶绿地汇中心36号楼

电话: 400-635-0567

北前院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