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座元件(TEs)是基因组中源自远古病毒的重複DNA序列。数百万年来,它们通过复制粘贴机制在基因组中扩散。如今,转座元件构成了近一半的人类基因组。虽然它们曾被认为毫无功能,但最新研究发现其中一些元件如同“遗传开关”,在特定细胞类型中控制邻近基因的活性。
然而,由于转座元件高度重複且序列通常近乎相同,研究难度较大。尤其是MER11等较年轻的转座元件家族,在现有基因组数据库中分类不完善,限制了我们对其功能的理解。
为突破此限制,研究人员开发了新的转座元件分类方法。他们摒弃标准注释工具,依据进化关系和灵长类基因组中的保守程度对MER11序列进行分组。这种新方法将MER11A/B/C划分为四个独立亚家族,即从最古老到最年轻的MER11_G1至G4。
该分类体系揭示了此前隐藏的基因调控潜能模式。研究人员将新划分的MER11亚家族与多种表观遗传标记(影响基因活性的DNA化学标签及相关蛋白标记)进行比对。结果表明,相较于既往方法,这种新分类体系与实际调控功能的契合度更高。
为直接验证MER11序列能否调控基因表达,团队采用慢病毒大规模平行报告分析(lentiMPRA)技术。该方法通过将数千条DNA序列插入细胞并测量各自增强基因活性的程度,实现批量检测。研究人员将此技术应用于人类及其他灵长类近7000条MER11序列,测量其在人类干细胞和早期神经细胞中的作用。
结果显示MER11_G4(最年轻亚家族)展现出强大的基因表达激活能力。其具有独特的调控"基序"——这些短DNA片段充当转录因子(控制基因开启的蛋白质)的锚定位点。这些基序能显著影响基因对发育信号或环境刺激的响应。
深入分析发现,人类、黑猩猩和猕猴中的MER11_G4序列各自积累了细微变异。在人类和黑猩猩中,部分序列获得可能增强其在干细胞中调控潜能的突变。首席研究员陈珣博士指出:"年轻的MER11_G4结合特定转录因子,表明该族群通过序列变化获得不同调控功能,并促进物种形成。"
本研究为理解"垃圾DNA"如何演化为具有重要生物学功能的调控元件提供了模型。通过追溯这些序列的进化历程并直接验证其功能,研究人员论证了远古病毒DNA如何被招募用于塑造灵长类基因活性。
共同通讯作者井上教授强调:"人类基因组虽早已完成测序,但其众多区域的功能仍属未知。"转座元件被认为在基因组进化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研究持续深入,其意义将愈发明晰。
Story Source:
Materials provided byInstitute for the Advanced Study of Human Biology (ASHBi), Kyoto University.Note: Content may be edited for style and length.
Journal Reference:
Xun Chen, Zicong Zhang, Yizhi Yan, Clement Goubert, Guillaume Bourque, Fumitaka Inoue.A phylogenetic approach uncovers cryptic endogenous retrovirus subfamilies in the primate lineage.Science Advances, 2025; 11 (29) DOI:10.1126/sciadv.ads9164
2025-08-02
2025-08-02
2025-08-02
2025-08-02
2025-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