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我们能够突破传统思维的边界,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院长致词

首页 > 科学研究 > 医药卫生

疫情背后的隐秘余震:探秘肠脑失调

本站发布时间:2025-08-17 04:19:58
注:部分名称可能翻译不全,如有问题可联系15163559288@163.com

基于先前研究,调查人员采用罗马基金会诊断工具分析了2017年与2023年全国代表性样本数据——首次在人口层面直接比较新冠疫情前后肠-脑互动障碍的患病率变化。

主要发现:

  • 肠-脑互动障碍总体患病率从38.3%上升至42.6%
  • 肠易激综合征(IBS)增长28%,从4.7%升至6%
  • 功能性消化不良激增近44%,从8.3%升至11.9%
  • 长期新冠患者出现肠-脑互动障碍的概率显著更高,并报告更严重的焦虑、抑郁及生活质量下降

这是首项采用统一方法在人口层面直接比较疫情前后肠-脑互动障碍发生率的研究,为后疫情时代更新诊疗模式及加强肠-脑轴研究的呼吁提供了有力证据。

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影响大肠的慢性胃肠功能障碍,典型症状包括腹痛、腹胀以及排便习惯改变(腹泻、便秘或两者交替)。虽然不会造成肠道永久性损伤或引发更严重病变,但IBS会显著影响生活质量。其确切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涉及肠-脑轴失调、肠道蠕动异常、肠道炎症、肠道菌群改变及对特定食物或压力敏感性增高等因素。诊断主要依据罗马IV标准等临床指标,治疗通常包括饮食调整、压力管理及对症药物。

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常见的上消化道慢性功能障碍,表现为持续或反复的上腹部疼痛不适、早饱感、腹胀及恶心,但常规检查未发现器质性或生化异常。该病属于肠-脑互动障碍,与胃肠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性、心理社会因素及潜在轻度炎症相关。根据罗马IV标准,在排除消化性溃疡或胃食管反流病等其他病变后即可确诊。治疗方案包括饮食生活方式调整、心理治疗,以及根据症状类型和严重程度选用质子泵抑制剂、促动力药或抗抑郁药等。

Story Source:

Materials provided byAmerican Gastroenterological Association.Note: Content may be edited for style and length.

Journal Reference:

Olafur Palsson, Magnus Simren, Ami D. Sperber, Shrikant Bangdiwala, Jóhann P. Hreinsson, Imran Aziz.The Prevalence and Burden of Disorders of Gut-Brain Interaction (DGBI) before versus after the COVID-19 Pandemic.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2025; DOI:10.1016/j.cgh.2025.07.012

排行榜

备案号:京ICP备2023036195号-1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西路16号2号楼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唐冶绿地汇中心36号楼

电话: 400-635-0567

北前院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