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我们能够突破传统思维的边界,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院长致词

首页 > 科学研究 > 考古学

1.6亿年前,这种真菌能像微小矛枪般刺穿树木

本站发布时间:2025-06-23 13:29:10
注:部分名称可能翻译不全,如有问题可联系15163559288@163.com

分子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蓝染真菌应是一个古老的真菌类群,其起源可能追溯至晚古生代或早中生代。然而,关于蓝染真菌的地质记录几乎一无所知。"直到2022年,首个可靠的蓝染真菌化石记录才在南非白垩纪地层中被报道,距今约8000万年,"中国沈阳师范大学的田宁博士如是说。

由田宁博士和王永栋博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领导的中国研究团队,在东北地区距今1.6亿年前的侏罗纪硅化木中发现了保存完好的真菌菌丝化石。显微观察显示这些化石菌丝呈深色,表明存在色素沉着——这是现代蓝染真菌导致木材变色的典型特征。值得注意的是,当穿透木材细胞壁时,菌丝通常会形成一种高度特化的结构,称为"穿透钉"(图1)。这意味着在突破木材细胞壁的过程中,菌丝通常会缩小直径,以便更容易穿透坚固的细胞壁屏障。穿透钉的发现使研究团队确认该化石真菌属于蓝染真菌。"与通过分泌酶降解木材细胞壁的木腐真菌不同,蓝染真菌缺乏分解木材结构的酶能力。相反,它们的菌丝通过穿透钉机械式地突破木材细胞壁,"田博士解释道。

"中国侏罗纪蓝染真菌的发现,是该类群的全球第二次报道和最古老的化石记录,将该类群最早的化石记录向前推进了约8000万年,为深入理解蓝染真菌的起源和早期演化提供了关键化石证据。此外,该发现为理解侏罗纪时期蓝染真菌、植物与昆虫之间的生态关系提供了新视角,"王博士指出。小蠹亚科被认为是现存蓝染真菌的主要孢子传播媒介。然而,分子生物学和化石证据均表明小蠹亚科的起源时间不早于早白垩世。鉴于本次发现的真菌化石形成于侏罗纪,推测其传播载体并非小蠹亚科,而是当时普遍存在的其他栖木昆虫。

Story Source:

Materialsprovided byScience China Press.Note: Content may be edited for style and length.

Journal Reference:

Ning Tian, Yongdong Wang, Fangyu Li, Zikun Jiang, Xiao Tan.Blue-stain fungus from the Jurassic provides new insights into early evolution and ecological interactions.National Science Review, 2025; 12 (6) DOI:10.1093/nsr/nwaf160

排行榜

备案号:京ICP备2023036195号-1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西路16号2号楼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唐冶绿地汇中心36号楼

电话: 400-635-0567

北前院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