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我们能够突破传统思维的边界,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院长致词

首页 > 科学研究 > 考古学

4,000年历史的牙齿揭示人类最早的高度兴奋状态——隐藏在牙菌斑中

本站发布时间:2025-08-03 16:03:40
注:部分名称可能翻译不全,如有问题可联系15163559288@163.com

然而,牙齿上没有着色可能并不意味着人们不咀嚼槟榔。如今,一个国际研究团队采用新方法,检测了泰国青铜时代的古代牙菌斑,并发现了咀嚼槟榔的证据。

"我们在泰国农叻差哇一处4000年前墓葬的牙菌斑中识别出了植物衍生物,"该研究的首位作者、泰国清迈大学的人类学考古学家皮亚维特·蒙坎博士说,该研究发表于《环境考古学前沿》。"这是东南亚槟榔使用的最早直接生物分子证据。"

"我们证明,牙菌斑可以保存精神活性植物使用的化学特征数千年,即使传统的考古证据完全缺失,"资深作者香农·图欣汉姆博士补充道,他是加利福尼亚科学院人类学副馆长。"本质上,我们开发了一种让无形之物显形的方法——揭示了4000年来随时间湮没的行为与实践。"

隐藏于菌斑之中

在农叻查哇——泰国中部一处可追溯至青铜时代的考古遗址——自2003年以来已出土156座人类墓葬。在本研究中,团队从六具个体身上采集了36份牙菌斑样本。

回到实验室,他们从样本中提取微量菌斑,对其中的化学残留物进行分析。团队还使用自制的槟榔液样本,以确保能通过其分析可靠地检测出精神活性化合物,并理解成分间复杂的生化相互作用。"我们使用干槟榔果、粉红石灰膏、槟榔叶,有时还加入儿茶树皮和烟草。我们将配料与人类唾液一起研磨,以模拟真实的咀嚼条件,"蒙坎说。"采购材料并通过实验性'咀嚼'槟榔来制作真实的咀嚼物样本,是一个既有趣又有意思的过程。"

结果显示,三份考古样本——均来自同一具个体(11号墓葬)的臼齿——含有槟榔碱和槟榔次碱的痕迹。这些有机化合物存在于槟榔中,但也存在于咖啡、茶和烟草等植物中,对人类具有显著的生理效应。这表明泰国早在4000年前就开始咀嚼槟榔。

 

'考古学上不可见'的证据

"牙菌斑中存在槟榔化合物确实表明存在反复食用行为,因为这些残留物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定期接触而融入矿化的菌斑沉积物中,"图欣汉姆解释道。相应地,牙齿着色的缺失引发了疑问。研究团队指出,这可能是不同食用方式的结果,也可能是由于食用后清洁牙齿的习惯,或是4000年来影响污渍保存的死后过程所致。

虽然仅在一位个体的样本中发现了咀嚼槟榔的痕迹,但目前没有证据表明11号墓葬比其他农叻差哇墓葬受到了特殊待遇,或具有更高的社会地位或独特的仪式意义。然而,随葬品中石珠的存在可能为此个体的身份或生活经历提供了线索。研究团队表示,研究农叻差哇及其他当地遗址更多个体,以了解此类随葬品何时及赠予何人,可能会提供有价值的证据。

研究人员表示,他们所应用的方法可用于检测农叻差哇剩余墓葬及其他遗址的墓葬。"牙菌斑分析可以揭示那些不留传统考古痕迹的行为,有可能彻底改变我们对古代生活方式及人-植物关系的理解,"图欣汉姆说。"它可能为人类文化实践的深邃历史开启新的窗口。"

"理解传统植物使用的文化背景是我们希望强调的更宏大主题——精神活性植物、药用植物和仪式用植物常被贬低为毒品,但它们代表了数千年的文化知识、精神实践和社群身份,"蒙坎总结道。"考古证据可以通过尊重这些实践背后深厚的文化遗产,为当代讨论提供信息。"

Story Source:

Materialsprovided byFrontiers.Note: Content may be edited for style and length.

Journal Reference:

Piyawit Moonkham, Shannon Tushingham, Mario Zimmermann, Korey J. Brownstein, Charmsirin Devanwaropakorn, Suphamas Duangsakul, David R. Gang.Earliest direct evidence of bronze age betel nut use: biomolecular analysis of dental calculus from Nong Ratchawat, Thailand.Frontiers in Environmental Archaeology, 2025; 4 DOI:10.3389/fearc.2025.1622935

排行榜

备案号:京ICP备2023036195号-1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西路16号2号楼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唐冶绿地汇中心36号楼

电话: 400-635-0567

北前院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