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我们能够突破传统思维的边界,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院长致词

首页 > 科学研究 > 考古学

Light-to-electricity nanodevice reveals how Earth's oldest surviving cyanobacteria worked

本站发布时间:2025-08-03 18:27:44
注:部分名称可能翻译不全,如有问题可联系15163559288@163.com

该团队包括来自伦敦玛丽女王大学的塔奈·卡多纳博士,聚焦于光系统I(PSI)。这个分子复合体能够将光能转化为电能,从巴拿马角苔杆菌(Anthocerotibacter panamensis)中提纯而来——这个新近发现的物种代表了一个约30亿年前从所有其他蓝细菌分化出来的谱系。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活化石几乎没有近亲,其已知最近的进化"姐妹"物种约在14亿年前分道扬镳。

"我们无法穿越回30亿年前观察地球上的蓝细菌,"该研究第一作者、台湾大学的何明阳博士表示,"这就是为什么早期分化的巴拿马角苔杆菌如此关键;它让我们得以窥见过去发生的事件。"

大多数蓝细菌以及所有藻类和植物,都将它们的光合作用机制封装在称为类囊体的堆叠膜层中:想象成多层太阳能板。而巴拿马角苔杆菌缺乏类囊体,其整个光合作用工具包仅限于单层膜结构。这种限制制约了光合作用效率,因此这些无类囊体的蓝细菌生长缓慢,在实验室中仅能耐受弱光环境。

"掌握了这个光系统I的结构,"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合著者克里斯托弗·吉斯里尔博士补充道,"我们可以将其与其他结构进行比较,从而辨别哪些特征是古老的,哪些是近期的进化创新。"

研究团队发现,尽管蛋白质序列像任何细菌一样发生了漂变,但光系统I的架构几乎未改变:三个PSI单元以三叶草构型结合,共同承载着超过300种吸光色素,包括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

塔奈·卡多纳博士总结道:"即使在三十亿年前,光合作用似乎已经达到了惊人的复杂程度。要寻找产氧光合作用的真正起源,我们必须追溯更久远的时期——在蓝细菌自身进化之前。"

本研究由国家科学及技术委员会(台湾)、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美国能源部及英国研究与创新署(UKRI)资助。

Story Source:

Materialsprovided byQueen Mary University of London.Note: Content may be edited for style and length.

Journal Reference:

Han-Wei Jiang, Christopher J. Gisriel, Tanai Cardona, David A. Flesher, Gary W. Brudvig, Ming-Yang Ho.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photosystem I in the early-branching cyanobacterium Anthocerotibacter panamensis.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25; 122 (20) DOI:10.1073/pnas.2427090122

排行榜

备案号:京ICP备2023036195号-1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西路16号2号楼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唐冶绿地汇中心36号楼

电话: 400-635-0567

北前院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