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我们能够突破传统思维的边界,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院长致词

首页 > 科学研究 > 考古学

翼属翼龙:足迹化石精确揭示远古飞行爬行动物何时具备地面行走能力

本站发布时间:2025-08-03 19:20:34
注:部分名称可能翻译不全,如有问题可联系15163559288@163.com

这些中生代令人敬畏的飞行爬行动物常被想象在恐龙头顶翱翔。但新研究表明,其中一些古老生物在地面行走同样自如。

在今日发表于《当代生物学》期刊(5月1日)的一项突破性新研究中,莱斯特大学的科学家们成功将化石足迹与其制造者——翼龙类型相关联。通过运用3D建模、详细分析及与翼龙骨骼对比,该团队证实至少三种不同类型的足迹与特定翼龙类群相匹配。

巨型地面潜行者、梳颌状海岸涉禽及特化甲壳破碎者的足迹,揭示了翼龙的生活、运动及演化方式。

该研究支持了以下观点:约1.6亿年前的恐龙时代中期,翼龙经历了重大生态转变,多个类群变得更加陆栖化。

论文第一作者罗伯特·史密斯(莱斯特大学地理、地质与环境学院古生物学与生物圈演化中心博士生研究员)解释道:"足迹为研究自然环境中的翼龙提供了独特机会。它们不仅揭示这些生物的生活地点和移动方式,更为早已消失的生态系统中翼龙的行为与日常活动提供线索。"

研究发现了三种截然不同的翼龙足迹类型,每种都揭示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与行为特征。通过将足迹与特定类群关联,科学家们如今拥有强大新方法来研究这些飞行爬行动物如何随时间推移在不同生态系统中生存、移动和适应。

 

共同作者大卫·昂温博士(莱斯特大学博物馆研究学院)说明:"在首次发现翼龙足迹88年后,我们终于确切知晓其制造者及其行为方式。"

最引人瞩目的发现来自新夜翼龙类翼龙,其中包括翼展达10米的史上最大飞行生物之一——风神翼龙。其足迹在全球沿海及内陆地区被发现,证实这些长腿生物不仅统治天空,亦是频繁的地面栖息者,与众多恐龙物种共享生存环境。部分足迹留存直至6600万年前小行星撞击事件——该事件最终导致翼龙与恐龙灭绝。

以长颌和针状齿著称的梳颌翼龙类,其足迹最常见于沿海沉积层。这些生物可能沿泥泞海岸或浅水潟湖涉水而行,利用特化捕食策略捕捉小鱼或浮游猎物。足迹的丰富性表明,相较于稀少的身体化石记录,这类沿海翼龙在当地环境中实际更为常见。

另一类足迹发现于同时保存同种翼龙骨骼化石的岩层中。足迹与骨骼的紧密关联为辨别制造者提供了有力证据。这类准噶尔翼龙科生物四肢强健,颌部构造特殊:前端具有无齿的弯曲喙尖用于撬出猎物,后部则配备硕大的圆齿专门压碎贝类等坚硬食物。

史密斯阐述道:"研究翼龙时常忽视足迹证据,但它们蕴含了关于生物移动方式、行为习性及环境互动的丰富信息。通过细致检视足迹,我们如今能发现其他途径无法获取的生物学与生态学信息。"

Story Source:

Materialsprovided byUniversity of Leicester.Note: Content may be edited for style and length.

Journal Reference:

Robert S.H. Smyth et al.Identifying pterosaur trackmakers provides critical insights into mid-Mesozoic ground invasion.Current Biology, 2025 DOI:10.1016/j.cub.2025.04.017

排行榜

备案号:京ICP备2023036195号-1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西路16号2号楼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唐冶绿地汇中心36号楼

电话: 400-635-0567

北前院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