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我们能够突破传统思维的边界,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院长致词

首页 > 科学研究 > 生活

善业归我,恶业归你

本站发布时间:2025-07-02 01:41:39
注:部分名称可能翻译不全,如有问题可联系15163559288@163.com

根据发表在《心理学与灵性宗教》期刊上的研究,人们更倾向于认为自己在生活中获得的好事是自身功德带来的善报,而发生在他人身上的坏事则是业报惩罚所致。

约克大学的辛德尔·怀特博士及其同事希望探究人们的心理动机如何驱动对因果报应的信念。研究人员假设,我们渴望相信世界是公正的(即恶行必受惩罚),这种心理促使我们在思考业报如何影响他人时聚焦于业报惩罚。然而,与之竞争的心理动机——自我积极偏见(即渴望视自己为好人)——意味着我们更可能关注自身生活中善有善报的证据。

为验证此假设,研究人员对总计超过2000名参与者进行了多项实验,要求他们回忆并撰写发生在自己或他人身上的因果报应事件。在第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美国478名参与者的数据,这些参与者均表示相信因果报应。参与者具有混合宗教背景——29%为基督徒,30%为佛教徒,22%为印度教徒,4%信奉其他宗教,15%无宗教信仰。

参与者被要求撰写发生在自己或他人身上的因果报应事件。经培训的编码员随后评估每份回答,判定其描述的是积极还是消极的业报事件,以及事件发生在参与者自身还是他人身上。总体而言,多数参与者(86%)选择撰写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件。其中大部分(59%)描述的是善因得善果的积极经历。相比之下,在14%撰写他人经历的参与者中,92%描述了负面事件。

在第二项实验中,1200多名参与者被随机分配撰写发生在自身或他人身上的事件。该实验除美国参与者外,还包括新加坡佛教徒和印度印度教徒样本。总体而言,被分配撰写自身经历的参与者中有69%描述了积极的业报经历,而撰写他人经历的参与者中仅有18%描述积极经历。对参与者所用词语情感的计算机分析也发现,当人们描述自身经历的业报事件时,故事更倾向于呈现积极情感基调。

然而与美国参与者相比,印度和新加坡参与者的这种差异稍弱。怀特指出,这与先前研究证据一致,表明在这些文化中自我积极偏见不如美国普遍。

"我们在多种文化背景下发现了非常相似的模式,包括西方样本(我们知道人们常以过度积极的方式看待自己)和亚洲国家样本(人们更倾向于自我批判),"怀特表示。"与美国样本相比,印度和新加坡样本中因果自我认知的积极偏见稍弱,但在所有国家中,参与者都更倾向于认为他人承受业报惩罚而自己获得善果回报。"

怀特总结道,总体而言该研究揭示了人们如何策略性地运用超自然信念来理解日常生活经历并从中获得心理慰藉。

"因果思维使人们能在好事发生时居功自傲,即使他们并不清楚自己具体做了什么促成好结果;同时也让人们将他人的苦难视为正当报应,"她解释道。"这满足了多种个人动机——视自己为好人且应得好运,并在他人的痛苦中见证正义。当其他更世俗的解释无法满足时,因果报应这类超自然信念可能特别擅长满足这些动机。"

Story Source:

Materialsprovided by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Note: Content may be edited for style and length.

Journal Reference:

Cindel White, Atlee C. H. Lauder, and Mina Aryaie.Karma rewards me and punishes you: Self-other divergences in karma beliefs.Psychology of Religion and Spirituality, 2025 [abstract]

排行榜

备案号:京ICP备2023036195号-1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西路16号2号楼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唐冶绿地汇中心36号楼

电话: 400-635-0567

北前院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