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illusion of ownership" 保留专业术语"身体所有权错觉"
3. "depersonalization" 采用临床心理学标准译法"人格解体"
4. "nega"/>
身体所有权感——即我们的身体属于我们的感觉——对于区分自身与物体以及应对威胁至关重要。研究人员使用橡皮手错觉(RHI)和全身错觉(FBI)等技术对其进行研究,在这些实验中,个体会通过某种方式被影响从而认同一个虚假或虚拟身体的所有权。为了探索身体所有权感如何被破坏,研究人员测试了当参与者被要求认同处于负面生理状态(如腹痛)的虚拟身体时,自上而下因素(即先前的知识、记忆和信念塑造我们感知和解释新信息或刺激的方式)是否会削弱这种错觉。
研究人员于2024年12月在《心理学前沿》(Frontiers in Psychology)杂志上发表了他们的研究结果。
该研究的科研人员兼作者山本和树(Kazuki Yamamoto)表示:“我们利用虚拟现实中的全身错觉(人们开始将虚拟身体感受为自己的身体),研究了当将处于负面生理状态的虚拟身体解释为自身身体时,如何影响这种错觉。这项研究可能与人格解体(depersonalization)有关,这是一种患者难以感受到自己身体属于自身的病症。”
参与者被要求通过虚拟现实(VR)头显从背面观看一个虚拟身体,并将其想象为自己的身体。当参与者观看虚拟身体的背部被抚摸时,他们自己身体的背部也同时被抚摸,这成功诱发了错觉。这是一种利用自下而上因素的方法——从外部刺激出发整合视觉-触觉信息,也是经过充分验证能成功影响全身错觉(FBI)的手段。
为了测试自上而下因素的影响,研究人员在相同的操作流程中增加了要求参与者认同虚拟身体处于负面生理状态(感到腹痛)的条件。在参与者观看其虚拟身体的背部被抚摸后,会以刀刺入虚拟身体背部的形式呈现恐惧刺激。通过皮电反应(skin-conductance response)测量恐惧反应程度,其电导水平的高低与参与者对其虚拟身体的认同程度相关。
本研究的关键点之一是运用自上而下因素(即基于先前经验或互动形成的对事物应有感受的预期或偏见),以确定这些因素是否也能影响身体所有权感。
结果表明,当要求参与者将带有腹痛的虚拟身体视为己有时,全身错觉会受到抑制,并且参与者的人格解体倾向程度越高,全身错觉(FBI)的程度就越低。
研究人员认为这可能是多重因素所致,其中之一是对自上而下因素的人为操控。另一种可能是参与者可能难以感知负面生理症状,因此难以完全建立"虚拟身体即我身体"的连接——这是错觉产生的关键。
鉴于本研究结果,需要更多研究来全面理解错觉受抑制的原因。
该研究的科研人员兼作者中尾隆(Takashi Nakao)表示:「尽管我们观察到了这种抑制效应,但仍需进一步研究以确定这是否是负面解释所致,还是源于实际身体状态与虚拟身体状态之间的差异。」
本研究及后续研究奠定的基础,可有助于为身体所有权感受损者(如患有人格解体-现实解体障碍的个体)提供临床干预。这项工作能改善这些个体的身体所有权感,不仅能提升安全系数,还能改善感官知觉功能,从而显著提高生活质量。
Story Source:
Materialsprovided byHiroshima University.Note: Content may be edited for style and length.
Journal Reference:
Kazuki Yamamoto, Takashi Nakao.The manipulation of top-down interpretation as one’s symptomatic body reduces the sense of body ownership.Frontiers in Psychology, 2024; 15 DOI:10.3389/fpsyg.2024.1399218
2025-07-02
2025-07-02
2025-07-02
2025-07-02
2025-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