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板运动员培养了一种感知城市表面噪音的技能。他们既能听到也能感受到噪音,这意味着仅凭图像和视频难以深入了解这项运动。他们用声音验证动作的成功与否,判断表面的真实性和可用性,并将其作为一种社交信号。对一些人而言,滑板带来的感官过载具有疗愈作用,帮助他们与附近滑板的人建立联系。
但研究也揭示了一个"滑板声音悖论"——滑板者意识到他们制造的声音对周围部分人群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在某些情况下会调整行为以抵消这种影响。
参与研究的滑板者将这项运动的声音描述为既令人不适又美妙。对某些人而言,这是体验的关键部分,对于自认神经多样性的群体则是一种治疗性感官辅助。
研究结果表明,这项视觉上极具观赏性的运动拥有丰富的感官世界,仅靠观看无法触及。滑板者实际上能听到并感受到自己的动作,并能通过滑板声理解和欣赏他人的动作。
来自埃克塞特大学的保罗·奥康纳博士采访了18位年龄在19至51岁的成年滑板者。参与者平均拥有12年滑板经验。其中22岁的新手只有三年经验,而44岁的资深参与者已滑行36年。参与者中七位来自英国,三位来自美国,三位来自法国,两位来自加拿大,另有一位分别来自瑞典和德国。
研究还指出,对于那些在更刻板制度化的运动中感到边缘化或缺乏激情的人,滑板声创造了一种包容性体验。三名参与者佩戴助听器,但仅一人在滑板时使用。四位参与者报告存在与自闭症或多动症相关(或两者兼具)的感官谱系诊断。
奥康纳博士表示:"滑板者谈及对滑板声的热爱,却也形容它嘈杂刺耳。许多受访者用 evocative 感官词汇描述这种挑战性声音:'噼啪作响'、'电钻和角磨机的噪音'、'恼人之音'、'啤酒瓶碰撞声'、'骨头磕碰水泥声'、'滚动的、粗糙的、顺滑的耳畔轻挠感',以及'粗糙而扑面袭来,以最棒的方式轰鸣'。
"这导致他们有时选择不在住宅区附近滑行,避开嘈杂隧道,或被滑板公园幽闭单调的声景压得喘不过气。
"滑板者明白他们的声音令人不适,但也深知其重要性。下次当你因邻里滑板者练习技巧的噪音而烦躁时,请记住:他们自知喧闹。你或许还可提醒自己:他们很可能正沉浸于深度感官学习,用这种冥想般的状态平息现代人思绪游离的通病,最重要的是——在与友人建立联结。"
技术精湛的滑板者阿尔菲表示,融入滑板声的韵律与流动使他成为更具同理心的人。他描述滑板的感官参与如何帮助自己应对焦虑、寻找乐趣,并更清醒地认知自身的神经多样性。
约半数参与者反对滑板时佩戴耳机听音乐,认为这违背社交本质且与运动的群体属性相悖。加文对此尤为坚持,他会主动劝说戴耳机的滑板者摘掉设备加入自己与朋友的滑行。艾迪则表示无法想象戴耳塞滑板,认为存在安全隐患。
奥康纳博士指出:"选择佩戴耳机者各有其因。像22岁的安迪纯粹想用音乐提升专注与激情;菲奥娜作为当次唯一女性滑板者时,将耳机作为社交屏障以增强自信;相反,史蒂芙则用耳机对抗室内滑板场尤其突出的感官过载。"
这项与布莱恩·格伦尼教授、马克斯·布坦博士合作的研究,还运用了布坦"肌理声学"艺术装置的元素。该互动艺术通过影像、声音与触觉平台,让人体验滑板的感官世界。该体验凸显出滑板不仅是玩具或运动器械,亦可成为脚下的听觉器官。
Story Source:
Materialsprovided byUniversity of Exeter. Original written by Kerra Maddern.Note: Content may be edited for style and length.
Journal Reference:
Paul O’Connor, Brian Glenney, Max Boutin.The skater’s ear: a sensuous complexity of skateboarding sound.Sport in Society, 2025; 1 DOI:10.1080/17430437.2024.2446115
2025-07-02
2025-07-02
2025-07-02
2025-07-02
2025-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