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观主义者往往对其社会关系更为满意,且拥有更广泛的社会网络。神户大学心理学家柳泽邦明表示:"但原因何在?近期研究表明,占据社会核心地位人群的大脑对刺激的反应方式存在相似性。因此,对未来持相似态度的人,可能确实在大脑中以相似的方式构想未来,这使得他们更容易理解彼此的视角。"
为验证该假说,柳泽组建了来自社会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的跨学科团队。"该问题迄今未被探索的主要原因是其处于社会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的交叉地带。而这两个领域的交汇使我们得以开启这个'黑匣子'。"他们招募了87名涵盖从悲观到乐观全谱系的受试者,要求其想象各类未来事件。在此过程中,研究人员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记录受试者的大脑活动,从而观察其未来思考如何以神经活动模式的形式在大脑中具现化。
神户大学团队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报告称:乐观主义者思考未来事件时,其神经活动模式确实相互趋同;而悲观主义者的模式则呈现显著多样性。受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开篇名句启发,团队将研究成果概括为:"乐观者千人一面,悲观者构想未来却各有不同。"柳泽指出:"本研究最突破性的发现在于,'思维相似性'这一抽象概念通过大脑活动模式获得了具象化呈现。"
研究团队还发现:相比于悲观主义者,乐观主义者在思考积极或消极事件时神经模式差异更为显著。"这意味着更乐观者的大脑能清晰区分美好与糟糕的未来。换言之,乐观主义并非对消极事件进行积极重构,而是通常以更抽象、更具心理距离的方式处理消极情境,从而弱化其情绪冲击。"柳泽解释道。
这位心理学家总结道:"日常所说的'心意相通'不仅是比喻。从生理层面看,乐观主义者的大脑可能共享着相同的未来图景。但这引发出新问题:这种共享机制是与生俱来,还是通过经验对话后天形成?"柳泽的终极目标是深度解析孤独症的成因及人类沟通机制。他表示:"阐明这种共享现实的形成过程,将推动我们迈向更高效沟通的社会。"
本研究获日本学术振兴会(基金编号JP26780342、JP19H01747)和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基金编号JPMJRX21K3)资助。合作机构包括京都大学、大阪综合保育大学、澳大利亚乐卓博大学及近畿大学。
Journal Reference:
Kuniaki Yanagisawa, Ryusuke Nakai, Kohei Asano, Emiko S. Kashima, Hitomi Sugiura, Nobuhito Abe.Optimistic people are all alike: Shared neural representations supporting episodic future thinking among optimistic individuals.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25; 122 (30) DOI:10.1073/pnas.2511101122
2025-08-02
2025-08-02
2025-08-02
2025-08-02
2025-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