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由纳菲尔德基金会资助的报告《理解教育(低)成就的代际传递》评估了父母遗传如何通过父母提供的环境(例如,阅读习惯或获取更好资源的机会)影响儿童发展,这种现象也被称为“遗传教养”或“间接遗传效应”。
研究人员回顾了12项已发表的研究(涉及来自英国、澳大利亚、荷兰、冰岛和美国的38,654个家庭),并使用英国4,580个家庭的遗传数据进行了原创性分析。
随后,他们使用一种称为多基因评分的统计工具,总结了基因组(一个人的全套遗传指令)中与特定特征(如教育成就)相关的数十万个遗传变异的累积效应。
他们发现,即使在考虑了遗传传递之后,父母教育的多基因评分对子女的教育成果(如完成的受教育年限或学校成绩)仍有很强的影响。
这是因为具有较高教育遗传倾向的父母可能更倾向于给孩子读书或投资学习资源。这些行为无论孩子是否遗传了相关基因,都能对其产生积极影响。
研究人员还发现非遗传基因与心理健康特征之间存在初步关联,这些特征包括多动和注意力不集中、情绪症状、行为问题、同伴问题或亲社会行为(例如帮助他人、分享、表现出同理心以及安慰处于困境中的人)。
最显著的影响出现在三岁左右,涉及父母特质(如动机、毅力、情绪调节和自我控制,即非认知技能)的遗传倾向。
这一发现表明,拥有更好非认知技能的父母可能特别有能力在儿童生命早期为其提供支持。
对于教育和心理健康相关的结果,间接遗传影响在儿童早期都更为强烈。
合作研究员何塞·J·莫罗索利博士(伦敦大学学院心理与语言科学学院)表示:“通过该项目,我们揭示了遗传与环境是如何深度交织的,挑战了仅靠遗传决定结果的观点。
“我们发现,基因的直接遗传和由父母基因塑造的环境共同影响着子女的教育和心理健康。忽视这些间接遗传效应可能导致误导性的结论。
“此外,遗传和环境的影响随着儿童的成长而变化,这表明针对父母的早期干预可能富有成效,而后期努力则可能受益于直接针对儿童本身。”
当研究团队考虑了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父母教育程度后,间接遗传效应下降了约75%。
这表明非遗传基因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可由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父母教育程度来解释。
例如,具有较高社会经济地位和教育水平的父母可能拥有必要的资源,为子女提供与更好结果相关的机会——无论遗传因素如何。
因此,研究人员呼吁未来的研究探索导致教育成就低下的具体资源差异。
首席研究员让-巴蒂斯特·平高教授(伦敦大学学院心理与语言科学学院)表示:“我们的发现印证了家庭资源和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塑造儿童发展成果的证据——进一步说明了为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持续且适合发展的支持的重要性。
“这项研究支持了英国政府呼吁采取生命全程方法看待心理健康和发展的主张,突出了早期干预和在整个童年期提供持续支持的重要性。”
研究局限性
必须强调,报告中发现的遗传效应微弱且非决定性的。它们不能用于进行个体预测或指导教育政策。这项工作的价值在于增进我们对人类发展的理解,并为更好地研究特质和行为的成因提供信息,特别是旨在理解社会因素与生物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
Story Source:
Materialsprovided by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Note: Content may be edited for style and length.
2025-08-02
2025-08-02
2025-08-02
2025-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