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我们能够突破传统思维的边界,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院长致词

首页 > 科学研究 > 生活

乐观主义者思维相似——脑部扫描证实了这一点

本站发布时间:2025-08-17 10:45:04
注:部分名称可能翻译不全,如有问题可联系15163559288@163.com

乐观主义者往往对自身社交关系更为满意,且拥有更广泛的社交网络。神户大学心理学家柳泽邦昭指出:"但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最新研究表明,占据社交中心位置人群的大脑对刺激的反应模式具有相似性。因此,对未来抱有相似态度的人可能确实在大脑中以相近方式构建未来图景,这使得他们更容易理解彼此的视角。"

为验证这一假设,柳泽组建了来自社会心理学与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的跨学科团队。"该问题长期未被探索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处于两个学科的交叉地带。而正是这种交叉性让我们得以打开这个黑箱。"研究团队招募了87名涵盖从悲观到乐观全谱系的受试者,要求他们想象各类未来事件。在此过程中,研究人员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记录其脑部活动,从而观察受试者思考未来时大脑中呈现的神经活动模式。

该团队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论文称,乐观主义者思考未来事件时,其神经活动模式确实表现出高度相似性;而悲观主义者的模式则呈现更大差异性。受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开篇启示,研究人员总结道:"乐观者总是相似的,而不乐观者各有各的想象方式。"柳泽表示:"本研究最引人注目的发现在于,'思维相似性'这个抽象概念通过脑活动模式被具象化呈现。"

研究还发现,相较于悲观者,乐观者在思考积极与消极事件时神经模式的差异更为显著。"这意味着乐观者大脑中对好坏未来的区分更为明确。换言之,乐观主义并非通过对消极事件的积极重构实现,而是以更抽象、更具心理距离的方式处理负面情境,从而弱化其情绪影响。"柳泽解释道。

这位心理学家总结道:"日常生活中'志同道合'的感受不仅是比喻——乐观者的大脑在物理层面可能确实共享着未来的共同图景。但这引发新问题:这种共享机制是与生俱来,还是通过后天经验与对话编织而成?"柳泽的终极目标是深入理解孤独感的成因与人类沟通机制。他表示:"阐明这种共享现实的形成过程,将推动我们构建更顺畅的沟通社会。"

本研究由日本学术振兴会(JP26780342、JP19H01747)和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JPMJRX21K3)资助,并与京都大学、大阪综合儿童教育大学、拉筹伯大学及近畿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完成。

Journal Reference:

Kuniaki Yanagisawa, Ryusuke Nakai, Kohei Asano, Emiko S. Kashima, Hitomi Sugiura, Nobuhito Abe.Optimistic people are all alike: Shared neural representations supporting episodic future thinking among optimistic individuals.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25; 122 (30) DOI:10.1073/pnas.2511101122

排行榜

备案号:京ICP备2023036195号-1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西路16号2号楼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唐冶绿地汇中心36号楼

电话: 400-635-0567

北前院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