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采用多种方法进行了八项实验,总计超过5300名参与者参与。所有实验均发现,使用短信缩写的人被认为更不真诚,且获得回复的概率更低,因为他们在短信对话中被视为付出较少努力。该研究在线发表于《实验心理学杂志:总论》。
研究负责人、斯坦福大学行为营销学博士生方大卫(David Fang, 商学学士)表示:"在日常交流中,我们常会遇到擅长或不擅长发短信的人。我们原以为缩写能传递非正式的亲密感而受人青睐,但令人惊讶的是,缩写竟会引发人们对使用者的负面印象。"
短信已成为数字通信的主流形式,大多数用户会使用IDK(我不知道)或GOAT(史上最佳)等缩写。但人们可能未意识到使用缩写的代价。研究团队的初步调查显示,99%的受访者承认使用短信缩写,而其中84%的人不相信他人会反感缩写。
实验包括分析Discord群聊用户回复、约会场景数据,以及覆盖37个国家的Tinder用户聊天记录。其他实验中,参与者需评价与使用/未使用缩写者的短信对话体验。
实验表明,使用缩写者获得的回复更简短且频率更低,获取对方联系方式的概率也更小。方大卫指出,虽然年轻人更倾向使用短信缩写,但他们本身并不热衷于此,不过部分研究结果存在不一致性。
"尽管关于年龄因素的总体结论存在矛盾,但可以确定年轻人并不特别喜欢缩写,只是这种反感程度可能因年龄而异。"方大卫补充道。
方大卫表示,若因短信回复频率降低或积极性减弱导致社交纽带弱化,短信缩写可能加剧孤独感。但他认为人们无需完全停止使用缩写。
"我们通常会根据关系重要性调整对话投入精力。某些情境下减少努力并接受被视作不够真诚是合理的,比如与外卖骑手的快速短信沟通。"方大卫解释道,"但当我们需要展现诚意并强化社交纽带时——例如关系建立初期或需要留下良好印象的场合——本研究结论尤为重要。"
Story Source:
Materialsprovided by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Note: Content may be edited for style and length.
Journal Reference:
David Fang, Yiran (Eileen) Zhang, Sam J. Maglio.Shortcuts to insincerity: Texting abbreviations seem insincere and not worth answering..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2024; DOI:10.1037/xge0001684
2025-07-02
2025-07-02
2025-07-02
2025-07-02
2025-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