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将粒子分为两种基本类型:费米子和玻色子。虽然构成物质的粒子如夸克和电子属于费米子家族,但玻色子通常作为力的传递者——例如介导电磁相互作用的光子,以及支配核力的胶子。当交换两个费米子时,量子波函数会获得一个负号,即数学上相当于获得了π相位。玻色子则完全不同:其交换相位为零。这种量子统计特性对费米子或玻色子量子多体系统的行为产生深远影响。它解释了元素周期表为何如此构建,也是超导性的核心原理。
然而,在低维系统中,出现了一类迷人的新粒子:任意子——既非费米子也非玻色子,其交换相位介于零和π之间。与传统粒子不同,任意子并非独立存在,而是作为物质量子态中的激发态出现。这种现象类似于声子,后者表现为弦中的振动却展现出独特的"声粒子"行为。虽然任意子已在二维介质中被观测到,但在一维(1D)系统中的存在一直难以捉摸——直至今日。
发表于《自然》期刊的一项研究首次报道了在一维超冷玻色气体中观测到涌现的任意子行为。这项研究由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的汉斯-克里斯托夫·内格尔实验组、法国巴黎萨克雷大学理论学家米哈伊尔·兹沃纳列夫,以及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和法兰西公学院(巴黎)的内森·戈德曼理论组合作完成。研究团队通过向强相互作用玻色气体注入并加速一个可移动杂质,并精密分析其动量分布,实现了这一非凡成就。他们的发现表明,该杂质促使系统中涌现出任意子。
"卓越之处在于我们可以连续调节统计相位,从而实现从玻色行为到费米行为的平滑过渡,"该研究的首席作者之一苏迪普塔·达尔表示,"这标志着我们在设计奇异量子态能力方面取得了根本性突破。"理论学家王博韬(音译)赞同道:"我们的模型直接反映了这个相位特征,使我们能够在计算机模拟中精准复现实验结果。"
这套简洁优雅的实验框架为在高度可控量子气体中研究任意子开辟了新途径。除了基础研究价值外,这类研究尤其令人振奋,因为某些类型的任意子被预测可实现拓扑量子计算——这种革命性方法有望克服当今量子处理器的关键局限。
这项发现标志着量子物质探索的关键一步,为可能塑造量子技术未来的奇异粒子行为提供了新启示。
Story Source:
Materialsprovided byUniversity of Innsbruck.Note: Content may be edited for style and length.
Journal Reference:
Sudipta Dhar, Botao Wang, Milena Horvath, Amit Vashisht, Yi Zeng, Mikhail B. Zvonarev, Nathan Goldman, Yanliang Guo, Manuele Landini, Hanns-Christoph Nägerl.Observing anyonization of bosons in a quantum gas.Nature, 2025; DOI:10.1038/s41586-025-09016-9
2025-07-02
2025-07-02
2025-07-02
2025-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