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项发表在《应用能源》(Applied Energy)的研究介绍了一种专为100座混合动力飞机设计的方案,该方案同时采用氢燃料电池和氢涡轮驱动超导发电机供电。研究展示了液氢如何实现高效存储、安全传输并用于冷却关键机载系统——同时满足起飞、巡航及降落等各飞行阶段的功率需求。
"我们的目标是创建单一系统来处理多重关键任务:燃料存储、冷却及输送控制,"机械工程系教授、论文通讯作者郭伟(Wei Guo)表示,"该设计为现实世界的氢航空系统奠定了基础。"
氢被视为极具前景的航空清洁燃料,因其单位质量能量密度高于航空燃油且不排放二氧化碳。但其密度极低,需在-253℃超低温下以液态储存才能减少空间占用。
为解决这一挑战,团队通过系统级整体优化设计低温储罐及其配套子系统。他们创新性地提出质量指数(燃料质量与完整燃料系统质量之比)作为核心指标,该指数涵盖氢燃料、储罐结构、隔热层、热交换器、循环装置及工作流体的总质量。
通过对排放压力、热交换器尺寸等关键参数反复调整,团队确定了燃料质量占比最大的系统构型。最终优化构型的质量指数达0.62,意味着系统总重量的62%为可用氢燃料,较传统设计实现重大突破。
该系统的另一核心功能是热管理。设计摒弃独立冷却系统,将超低温氢导入串联热交换器,吸收超导发电机、电机、线缆及电力电子设备等部件的废热。氢吸热过程使其温度梯度上升——此过程恰为燃料进入电池和涡轮前的必要预热环节。
液氢在飞机内的输送面临特殊挑战:机械泵增加重量与复杂度,可能引入多余热量或在低温工况下失效。为此,团队开发出无泵系统,利用储罐压力调控氢燃料流量。
压力控制采用双模式:通过标准高压气瓶注入氢气增压,或排放氢蒸气减压。压力传感器与飞机功率需求曲线形成反馈回路,实时调节储罐压力以确保各飞行阶段供氢速率精准匹配。模拟显示系统最大供氢速率达0.25千克/秒,可满足起飞或紧急复飞时16.2兆瓦电力需求。
热交换器采用阶梯式布局:液氢流经系统时,先冷却运行于低温工况的高效部件(如高温超导发电机与线缆),再吸收高温部件(电机、电机驱动器及电力电子设备)热量。最终在进入燃料电池前完成预热,符合最佳燃料入口条件。
这种分阶段热集成使液氢兼具冷却剂与燃料双重功能,在最大化系统效率的同时显著降低硬件复杂度。
"此前学界对飞机内液氢的高效输送及系统冷却可行性存疑,"郭教授指出,"我们不仅证实其可行性,更论证了此类设计必须进行系统级优化。"
后续计划
本研究聚焦设计优化与系统模拟,下一阶段将进行实验验证。郭伟团队计划在佛罗里达州立大学(FSU)先进电力系统中心建造原型系统并开展测试。
该项目隶属NASA"零排放航空综合计划",联合美国多所机构共同开发清洁航空技术体系。合作院校包括佐治亚理工学院、伊利诺伊理工学院、田纳西大学及布法罗大学,FSU主导氢存储、热管理及电力系统设计。
FSU核心成员包括研究生帕米特·S·维尔迪(Parmit S. Virdi);低温工程学教授兰斯·库利(Lance Cooley)、系统优化专家胡安·奥多涅斯(Juan Ordóñez)、电力电子专家李辉(Hui Li)、超导技术教授萨斯特里·帕米迪(Sastry Pamidi)等跨学科专家。
本研究由NASA"大学领导力计划"资助,该计划支持美国高校主导团队建设并制定与NASA航空研究任务目标协同的研究议程。
郭伟团队在FSU所属的美国国家强磁场实验室(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与佛罗里达州联合资助)完成此项研究。
Story Source:
Materialsprovided by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Original written by Bill Wellock.Note: Content may be edited for style and length.
Journal Reference:
Parmit S. Virdi, Wei Guo, Louis N. Cattafesta, Peter Cheetham, Lance Cooley, Jonathan C. Gladin, Jiangbiao He, Chul Kim, Hui Li, Juan Ordonez, Sastry Pamidi, Jian-Ping Zheng.Liquid hydrogen storage, thermal management, and transfer-control system for integrated zero emission aviation (IZEA).Applied Energy, 2025; 393: 126054 DOI:10.1016/j.apenergy.2025.126054
2025-07-02
2025-07-02
2025-07-02
2025-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