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发表在《人与大自然》上的一项新研究,由香港城市大学(CityUHK)领导,探讨了香港居民对他们不同寻常的邻居的感受。这些发现表明,意见正如城市本身一样多元化。
文章的标题是“关于半城市野生有蹄类动物的公众态度和价值观”。
"有些人将水牛视为与这片领土乡村过去的活纽带,而其他人则担心安全、环境影响或交通中断,"首席研究员Alan McElligott说,他是香港城市大学赛马会兽医学及生命科学院(JCC)的动物行为与福利专家。
因此,尽管香港被誉为繁华的金融中心,半城市区域漫游的野生水牛可能令人惊讶。"然而,它们提供了亲近自然的可及纽带,以及理解此类景观中人兽互动的机会,"JCC的牲畜动物健康专家Kate Flay补充道。
该团队基于657份回应得出其发现——550份在线和107份通过面对面访谈(其中56名参与者留下了额外评论)——这些数据收集自2023年末和2024年初分发的公众调查。
由CityUHK主导研究的核心洞见是,公众对水牛的态度分为四个关键类别:对其存在的欣赏和有条件接受;对社区影响的担忧及呼吁更好管理;视其为保育和教育的宝贵资源;以及通过日常遭遇形成的个体认知。在每一类别中,对水牛的中立回应最常见,其次是积极回应,最后是消极回应。
关于水牛容忍度与欣赏度的问题,61%的回应为中立,25%为高度积极,14%为高度消极,受年龄、性别、民族和出生地影响。在水牛社会效益与倡导问题上,66%的回应为中立,19%为高度积极,15%为高度消极,受年龄和民族显著影响。
保育与教育问题上也观察到类似模式,46%的回应为中立,41%为高度积极,13%为高度消极,受性别、民族和出生地影响。在日常生活影响部分,49%的回应为中立,27%为高度积极,23%为高度消极,受年龄和民族显著影响。
"人口统计学因素也与意见相关,差异基于年龄、性别、民族、出生地及受访者是否居住在大屿山,"另一位调查员Hannah Mumby解释道,她是香港大学应用行为生态学与保育专家。"情感回应在访谈中常见,多数表达对水牛的喜爱或中立态度,少数关注安全风险。"
该团队还发现居住在调查所代表的香港三个区的参与者间存在显著变异,例如他们是否是南大屿山的居民——野生水牛在该区域漫游。
"我们发现,在农村地区熟悉野生动物通常导致更积极的认知,"McElligott说。
关键结论是,我们承认居民在接受水牛存在方面观点多样化。这些观点可被纳入考量,以确保人类与水牛和谐共享景观。
Story Source:
Materials provided by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Note: Content may be edited for style and length.
Journal Reference:
Danhe Yang, Debottam Bhattacharjee, Kate J. Flay, Yifu Wang, Hannah S. Mumby, Alan G. McElligott.Public attitudes and values regarding a semi‐urban feral ungulate.People and Nature, 2025; DOI:10.1002/pan3.70082
2025-08-03
2025-08-03
2025-08-03
2025-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