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布朗大学与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的研究人员取得了惊人发现,揭示了粒子在分层流体(如密度随深度变化的海洋)中的沉降机制。在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的研究中,他们证明粒子沉降速度不仅取决于流体阻力,更关键的是粒子单位体积吸收盐分的速率。
"这意味着小颗粒沉降速度可能快于大颗粒,"领导该研究的布朗大学工程学院博士后研究员罗伯特·亨特表示,"这完全颠覆了均匀密度流体中的预期规律。"
研究人员希望新发现有助于理解海洋营养循环,以及微塑料等多孔颗粒物的沉降过程。
"我们最终推导出简洁公式,只需输入颗粒尺寸或液体密度变化速率等参数估值,即可获得合理的沉降速度预测,"项目负责人、布朗大学工程学副教授丹尼尔·哈里斯解释道,"这种易于操作的预测能力具有重要价值。"
该研究源于亨特与哈里斯早期对中性浮力颗粒(沉降至特定深度即停止的颗粒)的探索。亨特注意到某些异常现象似乎与颗粒孔隙率相关。
"我们在中性浮力假设下验证理论时,"亨特说,"实际观察到颗粒持续沉降,这确实有点令人沮丧。"
由此催生了关于孔隙率(特指盐分吸收能力)如何影响沉降速率的新理论模型。模型预测:单位尺寸盐分吸收量越大的颗粒沉降越快。这意味着多孔小颗粒沉降速度快于大颗粒,与传统认知相悖。
为验证模型,研究人员开发了构建线性分层水体的方法——液体密度随深度梯度递增。他们通过可控泵将淡水和盐水注入大型水槽,精确调控水体密度剖面。
团队采用3D打印模具制造不同形状尺寸的琼脂颗粒(源自海藻的凝胶材料),并通过摄像记录单颗粒沉降过程。
实验证实了模型预测:球形颗粒中较小者沉降更快;薄片状颗粒的沉降速度主要由最小尺寸决定,因此相同体积的细长颗粒快于球形颗粒。
研究人员称此反直觉现象意义重大,可为复杂生态系统中颗粒沉降机制(如自然碳循环或水体碳捕集工程)提供关键见解。
"我们并非模拟完整海洋环境,"哈里斯强调,"实验室研究旨在提炼复杂现象的本质物理原理。随后可与实地测量者协作,验证这些基础原理的实际适用性。"
哈里斯表示期待与海洋学家和气候科学家合作,探索新发现的潜在应用价值。
研究合作者包括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的罗伯托·卡玛萨与理查德·麦克劳克林。项目获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DMS-1909521, DMS-1910824, DMS-2308063)及海军研究办公室(N00014-18-1-2490, N00014-23-1-2478)资助。
Story Source:
Materialsprovided byBrown University.Note: Content may be edited for style and length.
Journal Reference:
Robert Hunt, Roberto Camassa, Richard M. McLaughlin, Daniel M. Harris.Diffusion-limited settling of highly porous particles in density-stratified fluids.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25; 122 (25) DOI:10.1073/pnas.2505085122
2025-08-03
2025-08-03
2025-08-03
2025-08-03
2025-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