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我们能够突破传统思维的边界,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院长致词

首页 > 科学研究 > 地球与气候

科学家研发出可捕获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有生命的建筑材料

本站发布时间:2025-06-23 09:01:24
注:部分名称可能翻译不全,如有问题可联系15163559288@163.com

由蒂比特(Tibbitt)领导的一个跨学科研究团队现已将这一愿景变为现实:他们稳定地将光合细菌——即蓝藻细菌——整合到可打印凝胶中,并开发出一种具有生命、能生长并主动从空气中清除碳的材料。研究人员最近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发表的一项研究中展示了他们的“光合活体材料”。

关键特性:双重碳封存

该材料可使用3D打印塑形,生长仅需阳光、人工海水及现成的营养物质,外加CO2。蒂比特表示:“作为一种建筑材料,它未来可能有助于直接在建筑中封存CO2。”他是在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共同发起活体材料研究的学者。

其独特之处在于:这种活体材料吸收的CO2远多于其通过有机生长所固定的量。“这是因为该材料不仅能将碳储存在生物质中,还能以矿物质形式储存——这是这些蓝藻细菌的特殊属性,”蒂比特解释道。

该研究的两位第一作者之一崔一帆(Yifan Cui)阐述:“蓝藻细菌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生命形式之一。它们的光合作用效率极高,甚至能利用最微弱的光线将CO2和水转化为生物质。”

同时,细菌通过光合作用改变细胞外的化学环境,导致固体碳酸盐(如石灰)沉淀。这些矿物质构成了额外的碳汇,并且与生物质不同,它们以更稳定的形式储存CO2

 

蓝藻细菌作为建造大师

崔一帆表示:“我们在材料中专门利用了这种能力。”他是蒂比特研究组的博士生。一个实用的副作用是:矿物质沉积在材料内部,从而增强其机械强度。通过这种方式,蓝藻细菌使最初柔软的结构逐渐硬化。

实验室测试表明,该材料在400天内持续固定CO2,其中大部分以矿物质形式存在——约每克材料固定26毫克CO2。这显著超过许多生物方法,并与再生混凝土的化学矿化作用(约每克7毫克CO2)相当。

水凝胶作为栖息地

承载活细胞的载体材料是水凝胶——一种由交联聚合物制成、含水量高的凝胶。蒂比特团队选择的聚合物网络能够传输光线、CO2、水和营养物质,并允许细胞在材料内均匀分布而不逸出。

为确保蓝藻细菌尽可能延长寿命并保持高效,研究人员还通过3D打印工艺优化了结构几何形状,以增大表面积、增强透光性并促进营养物流通。

 

共同第一作者达莉亚·德兰塞克(Dalia Dranseike)表示:“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创建的结构能实现光线穿透,并依靠毛细管力被动地将营养液分布至整个物体。”蒂比特团队中的材料研究员欣慰地报告:得益于这种设计,被封装的蓝藻细菌高效存活了一年多。

基础设施作为碳汇

研究人员将其活体材料视为一种低能耗且环保的解决方案,能从大气中固定CO2,并补充现有的碳封存化学工艺。蒂比特展望道:“未来,我们计划研究如何将该材料用作建筑立面的涂层,在建筑物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固定CO2。”

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建筑领域的同行们已采纳这一概念,并以实验方式实现了初步诠释。

威尼斯与米兰的两项装置

得益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博士生安德烈娅·邢凌(Andrea Shin Ling),来自ETH实验室的基础研究登上了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大舞台。这位建筑师兼生物设计师(她也参与了本研究)表示:“将生产工艺从实验室规模扩大到建筑尺寸尤其具有挑战性。”

邢凌在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本杰明·迪伦伯格(Benjamin Dillenburger)教授的数字建筑技术教席攻读博士学位。她在论文中开发了一个生物制造平台,可在建筑尺度上打印含有功能性蓝藻细菌的活体结构。

在加拿大馆的《浮游微型生物》装置中,项目团队将打印结构作为活体积木,构建了两个树干状物体,最大者约三米高。借助蓝藻细菌,每个装置每年可固定高达18公斤的CO2——相当于温带地区一棵20年树龄的松树。

邢凌表示:“该装置是一个实验——我们改造了加拿大馆,使其为蓝藻细菌提供充足的光照、湿度和温度以茁壮成长,然后观察它们的行为。”这是一项持续的承诺:团队在现场每日监测和维护该装置——直至11月23日。

在米兰设计三年展上,《达芙妮的皮肤》项目探索了活体材料在未来建筑围护结构中的应用潜力。在一个覆盖木瓦的结构上,微生物形成了深绿色铜锈,随时间推移改变木材:腐朽的迹象转化为活跃的设计元素,既能固定CO2,又凸显了微生物过程的美学。《达芙妮的皮肤》是MAEID工作室与达莉亚·德兰塞克的合作项目。它作为“我们即细菌:迈向生物建筑笔记”展览的一部分,展出至11月9日。

这项光合活体材料的诞生得益于《ALIVE(先进活体材料工程)》框架内的跨学科合作。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此倡议旨在促进不同学科研究人员的协作,以开发适用于广泛领域的新型活体材料。

Story Source:

Materialsprovided byETH Zurich.Note: Content may be edited for style and length.

Journal Reference:

Dalia Dranseike, Yifan Cui, Andrea S. Ling, Felix Donat, Stéphane Bernhard, Margherita Bernero, Akhil Areeckal, Marco Lazic, Xiao-Hua Qin, John S. Oakey, Benjamin Dillenburger, André R. Studart, Mark W. Tibbitt.Dual carbon sequestration with photosynthetic living materials.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5; 16 (1) DOI:10.1038/s41467-025-58761-y

排行榜

备案号:京ICP备2023036195号-1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西路16号2号楼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唐冶绿地汇中心36号楼

电话: 400-635-0567

北前院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