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获取食物,部分捕食者会窃听猎物发出的鸣叫。分布范围从巴拿马至巴西的缨唇蝠,是世界上最高明的窃听者之一:它们能精准识别栖息地内十余种青蛙和蟾蜍的性广告鸣叫。若缨唇蝠听到此类鸣叫,数秒内便会飞向声源。然而,正如人们手机接到的部分来电实为诈骗电话,并非所有蛙蟾鸣叫都意味着安全健康的美餐——体型过大的青蛙或释放毒素的猎物都可能危及蝙蝠。
缨唇蝠通过演化出专属的"来电识别"机制应对此风险:若听到不可食用蛙蟾的鸣叫,它们会保存时间和精力并对此不作回应。但蛙蟾鸣叫并不像电话那样自带"垃圾信息"警示,此前科学家始终未能揭示缨唇蝠辨别可食用与不可食用蛙类的能力来源。
"这些蝙蝠竟能利用完全不同的动物类群发出的鸣叫进行捕猎,这本身已非常奇特。我们长期困惑于它们如何获得这种特殊技能,"研究主要作者、史密森热带研究所(STRI)博士后罗根·詹姆斯表示。"既往研究表明这些蝙蝠极其聪慧,能在实验中学习,但未曾验证它们的学习能力是否参与了对自然猎物声音信号的精准响应调节。"
研究团队测试了野生捕获的成年与幼年缨唇蝠个体对15种本地蛙蟾求偶叫声录音的反应。这些物种包含已知可食用、具毒性或体型过大无法捕食的蛙类。团队首先验证了先前结论:成年蝙蝠对可食用蛙蟾的反应强度显著高于不可食用种类。然而研究发现,幼年蝙蝠并不具备同等辨别力。平均而言,幼蝠对不同可食性的蛙蟾反应无差异。
深入研究发现:幼蝠与成蝠同样能通过鸣叫识别大型猎物,但无法辨别有毒物种。这表明幼年个体早期仅能响应体型特征,需经时间积累才能学会识别有毒物种。
"我们研究这一迷人物种多年,对其多数行为已有深入理解,"STRI科学家、研究资深作者之一蕾切尔·佩奇指出。"但本次实验首次纳入幼蝠测试。观察发现,如同人类儿童,年幼蝙蝠需要时间和经验来磨砺辨别技能,这极具启发性。"
本研究首次明确比较了广食性捕食者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窃听反应差异。该策略可能在动物界广泛存在,缨唇蝠并非唯一需要学习识别可食用猎物的捕食者。本研究最终揭示了早期生活经验对塑造野外捕食行为的关键作用。
"此项工作彰显了发育与学习对窃听行为的塑造力,"STRI研究员、普渡大学教授、研究资深作者希梅纳·伯纳尔强调。"这一发现或可延伸至其他身处复杂感官环境的捕食者群体。我们希望它能激励更多科学家探索早期经验如何调控捕食者的觅食决策。"
Story Source:
Materialsprovided bySmithsonian.Note: Content may be edited for style and length.
Journal Reference:
Logan S. James, M. Teague O'Mara, Justin C. Touchon, Michael J. Ryan, Ximena E. Bernal, Rachel A. Page.The ontogeny of decision-making in an eavesdropping predator.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2025; 292 (2045) DOI:10.1098/rspb.2025.0450
2025-06-23
2025-06-23
2025-06-23
2025-06-23